
細雨浸潤下,寧夏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碧綠如洗。
6月18日,走出楊凌看示范新聞采訪團從寧夏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出發,一路向東行至寧夏唯一的肉牛供港基地,在一個嚴密隔離的良種肉牛養殖區域,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的上千頭西門塔爾肉牛或站或臥,悠閑自在。育肥幾個月后,這些牛將通過華潤集團的銷售渠道走向香港等高端市場。

然而,幾年前,這里的牛絕大多數出生在當地貧困戶們的牛棚里。海原縣位于著名的“西海固”貧困帶。“西海固”是寧夏南部山區的代稱。以前,當地的農民多數養殖長勢慢吞吞的土牛,養殖成本高、經濟效益低成了脫貧攻堅戰線的一道屏障。轉折出現在2017年,為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當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原縣及華潤集團簽署合作協議,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肉牛改良中心科技優勢在海原縣組建寧夏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并掛牌成立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產業研究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助理研究員、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清介紹,試驗基地為當地帶來了一大批實用性強的科研成果,包括重點打造肉牛品種改良、基礎母牛擴繁、飼草料生產加工配送、疾病防治與疫病防控、牛肉生產加工與營銷、科技服務與人才培養等6大技術體系。“目前,通過西農大專家指導,每年每頭牛多為養殖戶增加1500元—2000元收益。”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秦順利說,牛的品種換成了成長更快、價格更高的西門塔爾和安格斯肉牛品種,效益得到了明顯提升。

當下,大多數農民已經很熟悉這些拗口的肉牛品種。在海原縣三河鎮利農民余海洋的養殖場,這些看起來高大精壯、有異域血統的牛,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當地農民脫貧的主要寄望。幾年前,余海洋父親基本失去勞動能力,母親患糖尿病多年,是在貧困邊緣徘徊的人。在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的指導和幫扶下,余海洋以家庭牧場的經營方式辦起了屬于自己的肉牛養殖事業,現有西門達爾育肥牛、基礎母牛共計50余頭,每年將額外增加近10萬元的收入。2020年,海原縣作為六盤山深度貧困地區的重點縣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研究院科研團隊榮獲國家二十四屆發明博覽會科技助力扶貧專項獎。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研究院專家團隊圍繞高端牛產業差異化發展所急需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示范,使得當地肉牛生產水平提高10%以上,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前些年,很多農民靠養牛脫了貧。但要讓收入再提升,就得‘芯片’好。”林清賣起關子,“只有按照研究院重點打造的六大技術體系,才能讓海原縣近15萬頭肉牛邁向高端化。”

目前,海原縣肉牛產業已經成為農業的主導產業,群眾積極養牛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通過寧夏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新技術推廣與應用,海原縣每年新增養牛經濟效益在3.0億元以上,年均示范規模輻射15萬頭以上,為寧夏自治區乃至我國西部地區高端牛產業發展做出了成功示范。如今,養殖西門塔爾和安格斯肉牛品種,在海原縣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苦甲天下”到脫胎換骨,這是寧夏西海固肉牛試驗示范基地專家智庫書寫在黃土高原上的振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