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克2022-03-10 10:17:43
現在生豬市場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即預期今年上半年豬價將見底反彈,甚至有觀點將其時間節點精確到4-5月份。其基本邏輯是能繁母豬存欄在2021年6-7月出現拐點,而能繁母豬存欄對應10個月后的育肥豬出欄,因此今年4-5月份將成為育肥豬供應的頂點,也即豬價反轉的時間節點。
我們大體認同官方能繁母豬存欄數據的變化趨勢(對其絕對量則難于判斷),甚至認為其可能還略顯保守,實際去產能的力度會更大,例如2021年12月份的能繁母豬存欄很可能也是減少的。這樣就意味著從2021年7月至今年1月,連續7個月調減能繁母豬存欄。我們也贊同4-5月份將是豬價底部的判斷,而且認為底部位置可能會超出預期。從上圖可以看出,2022年春季面臨的育肥出欄量為近三年來最高,屆時市場將承受比2021年秋季更大的供應壓力,而需求又肯定明顯弱于前者,本輪豬周期出現雙底,甚至創新低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時,我們也認為豬價見底不等于就能發生明確反轉,因為規模化程度的急速提升,扭曲了豬周期的原有邏輯,如果不說是已經徹底改變的話。而市場一致性預期的反向效應——當市場中的絕大部分人對某件事的預期一致時,這個預期反而不會兌現,或者不能完全兌現——可能會加劇這種扭曲的程度。
從歷史走勢看,每當生豬養殖處于全行業虧損,特別是自繁自養模式也已跌至盈虧平衡點以下時,市場底部就基本出現了。如下圖所示:
在過去10年中,自繁自養平均利潤曾在2013年3-4月、2014年2-4月、2015年2-3月、2018年3-5月、2019年1-3月、2021年6-10月等6個時間段陷入虧損,同期豬價正是當年的底部。而進入2022年后,自繁自養利潤再次成為負數。這就意味著,豬價底部已經近在眼前。
從歷史的走勢看,自繁自養的扭虧為盈一般都要2-3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拋售行為大增,豬價出現螺旋式下跌,直至超重大豬出清,市場供需達成新的平衡為止。但2021年的虧損周期卻長達5個月,而且扭虧為盈不足3個月后又再次陷入虧損泥潭。這一方面說明供需失衡的嚴重程度,需要市場花費更長時間來消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場主體對虧損的承受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以往散戶在生豬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較高,其規模小、資金占用少,是標準的輕資產運營,每一輪豬價的大幅度震蕩都是以散戶快進快出為動力,完成了豬周期的調整。但2018年后的生豬復產過程中,規模企業擴張速度遠超散戶,生豬產業集中度有了明顯提升。2021年,前10家上市豬企生豬銷量合計為9678萬頭,占全國總出欄量的比重約為14.4%,比2020年提升了3.8個百分點;前20強豬企總銷量為1.36億頭,占比20.4%;相比2020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而與2019年相比提高了一倍;估計萬頭豬場所占比重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50%。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快,史無前例:
表1,豬企前20強銷量(萬頭)
規模企業是典型的重資產運營,即便出現虧損,去產能的決策比散戶要困難得多,實際執行的節奏也相對要慢得多。而且規模企業可以通過融資手段,在不削減產能的情況下扛過虧損,甚至繼續擴產,這是散戶無法做到的。在上市豬企中,正邦科技是唯一確認已經大幅去產能的企業,其能繁母豬存欄從去年三季度末的100萬頭調減到去年底的38萬頭,其新年度銷售目標預期將有明顯下跌;而多數上市豬企仍然擴產不止,牧原、溫氏、新希望、天邦、傲農、唐人神等通過不同渠道透露出的2022年銷售目標,雖然具體數據尚待進一步確認核實,但都是秉持逆勢擴張發展策略;盡管上述企業除了牧原以外,在2021年都出現了巨額虧損:
表2,部分上市豬企銷售目標
以溫氏股份為例,2021年凈虧133億,為歷史最差;但前三季度溫氏籌資項目的現金凈流量高達184億元,僅略少于新希望;三季度末,溫氏貨幣資金存量為76億元,相比半年報公布的數據雖略有下降,但覆蓋了有息負債總額的37%。公司債務結構優化,二季度末短期借款占比36%,三季末進一步下降到13%。正是基于這樣的資金鏈管理,溫氏股份才在出現歷史性巨虧的情況下,有底氣規劃2022年生豬銷售目標1800萬頭,比2021年增加30%。
對于大多數養殖主體來說,在當前這個階段,資金狀況比成本控制更為重要。在預期只要熬過這最后幾個月而不出現資金鏈斷裂,就有望享受接下來的價格反彈和盈利。上市企業的天量融資和持續擴產自不待言,中小規模豬場甚至散戶只要沒有在豬價處于高位時盲目擴張產能,憑借前兩年的盈利,也可以堅持更久。
回到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這個豬價反轉的市場共識。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一致性預期的反向效應,即當市場中的絕大部分人對某件事的預期一致時,這個預期反而不會兌現,或者不能完全兌現。換言之,就是市場可能會預判你的預判。說難聽點,在這個預期下,大家都在等別人垮掉,自己坐享下一輪豬周期的紅利。但如果多數人都認為下半年豬價會漲,就會盡量堅持到那一刻;這樣就在客觀上加大了產能去化的難度,市場拐點也就會來得更晚。
如果下半年確實出現明顯的反彈(在豬肉收儲等因素的提振下),但實際產能去化并不充分,那么這種反彈是不穩固的,隨之而來的擴產會迅速填上供應缺口。2019-2021年的產能恢復進程已經證明,只要盈利前景出現,規模企業擴產的速度是極為迅猛的。目前企業的去產能只集中在能繁母豬的淘汰和優化方面,而在后備、種豬、豬舍、土地等方面的儲備并沒有明顯縮減,價格回暖后就可以迅速復產和擴產。更不用說上市企業還面臨市值管理的壓力,除了持續擴大養殖規模幾乎別無選擇。在規模化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少數頭部企業的操作,就可能影響整個市場走勢。
總結一下,市場永遠是對的,它可能會預判你的預判。屆時生豬市場將迎來又一次殘酷的洗牌。而對于那些資金緊張、成本控制較差的養殖戶而言,勢必將和前幾次豬周期的下行階段一樣,倒在黎明之前,成為推動豬價筑底和反彈的炮灰。
布瑞克數讀三農:2022年乳業市場會陷入過剩嗎?
早春看市場 | 山東青島:早春時節蛤蜊肥美 滿載而歸價格翻倍
早春看市場 | 安徽:多地羊肚菌新“鮮”上市 客商云集行情好
近期玉米市場波動較大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師這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