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整理發布2022-05-09 15:55:03
近些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其中安徽省在“十三五”時期農機化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20年底安徽全省農機總動力超過6800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達到26.3萬臺,水稻種植機達到5.2萬臺,聯合收獲機達到22.8萬臺,谷物烘干機達到1.6萬臺,植保無人飛機由12臺發展到7500臺。
2020年底,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1%,其中小麥、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6.8%、87.7%、88.6%。馬鈴薯、油菜、大豆和花生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增長明顯,分別達到59.3%、68.3%、76.1%和64.8%。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是機械化對人力畜力加速替代的重要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5月5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安徽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200萬千瓦左右,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鄉鎮全覆蓋,農機使用效率顯著提升。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油菜、花生等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取得顯著進展。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產業的機械化率總體達50%以上。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聚力農機裝備產業發展,提升農機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階段。
《規劃》提出,加快實施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加快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加快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圍繞江淮地區水稻種植機械化、皖北平原玉米籽粒收獲、大豆免耕播種、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播種等薄弱環節,研發適用機具,強化機械、栽培和品種集成配套,加強技術推廣示范;加快補齊油菜、花生等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短板,聚焦油菜種植和收獲、花生播種和收獲等環節,選用和研發適宜江淮地區種植的新機具,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提升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推動構建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著力解決飼草青貯、飼草料生產加工投喂、畜產品采集加工、糞污收集處理與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難題,推廣應用先進實用畜禽養殖機械裝備技術;聚焦糧食、油料產后薄弱環節,圍繞茶葉、中藥材、畜禽、水產品、果菜茶等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加強烘干收儲、茶葉精制、畜產品分割冷凍、水產品分級保鮮、果蔬保鮮干制等環節新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大對丘陵山區機耕路、田間道路和排水渠道的建設力度,進一步明確“宜機化”要求,通過土地集中、平整,改善農機作業通行條件,推動低丘緩坡田塊“小變大”和標準化建設,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的短板
在政策支持方面,《規劃》提出,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整合資金,落實農機購置及報廢更新補貼、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用地、保險等政策。實施農機新產品補貼和大型農機具金融租賃等試點。加快構建農機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能力體系。遴選培養一批農機使用 “土專家”,不斷壯大基層農機實用人才隊伍。加快構建長三角農機化一體化合作機制。
資料來源: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河南省關于做好2022年“三夏”農機化生產服務工作的通知
農機化發展與智能信息研究中心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
安徽省農科院打造中國的“洛桑試驗站”——3代科研人41年堅守一塊田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召開2022年度農機化工作會議
安徽省委一號文件出爐,落實稻谷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推進機械強農!
河北農機化動態(第1期)
安徽省關于某公司違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處理情況的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