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2-05-30 08:44:53
西吉生汆面、周吳花饃饃、田坪羊平伙、震湖十全席……更好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助力鄉村振興,去年以來,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推出“西吉好吃頭”系列活動,廣泛征集和發掘具有獨特傳統技藝的當地美食,在助力其產業化的同時,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消費選擇。
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各地的各類特色美食更是燦若繁星。去年以來,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推出“西吉好吃頭”系列活動,廣泛征集和發掘具有獨特傳統技藝的當地美食,并幫助其實現產業化發展。西吉生汆面、周吳花饃饃、田坪羊平伙、震湖十全席……這些當地群眾熟悉的地方特色美食,因此實現了提檔升級,不僅激發出當地農村消費潛力,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還通過鄉村旅游、電商平臺走進城市,豐富了更多人的消費選擇。
好吃更好看
驅車西吉縣內,道路寬闊,山坡翠綠,村莊美麗,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農民日子好了,生活質量也要提上來,全縣民俗豐富,村村都有好吃頭。目前我們已經挖掘整理了西吉生汆面、周吳花饃饃、田坪羊平伙、震湖十全席等十幾種傳統特色美食。”西吉縣委宣傳部新聞干事戴輝曙說。
走進馬建鄉周吳村,村民賈軍霞和康芳端出了花饃饃。傳統的朱漆托盤內,中間是造型獨特的鳳凰,四周擺放著魚兒、蝴蝶、樹葉等形狀的花饃饃。其中,樹葉狀的花饃饃是綠色的,花朵是紫色的,與傳統的白面和黃米面花饃饃樣子完全不同。“這些顏色是用菠菜、紫薯等原料調制而成。”賈軍霞告訴記者。
周吳村有春節做各種花饃饃的習俗。1998年,賈軍霞嫁到周吳村,開始跟著婆婆學習做花饃饃。從學習炸油果子起步,逐步掌握了做花饃饃的復雜技術。七八年前,她開始在網上學習全國各地花饃饃的做法,在傳統原料上不斷創新,并增加了魚兒、花朵等動植物造型,用老手藝捏出了新時尚。
3年前,村里舉辦美食節,家家戶戶把自家的拿手菜端到村部,共同品嘗交流。賈軍霞蒸的花饃饃一亮相,便讓全村人眼前一亮,于是一些人逢年過節便請賈軍霞到家里指導做花饃饃。去年,縣里推動開展“西吉好吃頭”活動,賈軍霞成為村里的帶頭人,帶領十幾個巧媳婦做花饃饃,準備在更大的舞臺上展身手。
“花饃饃不僅要好吃更要好看,這是當今的消費潮流。我們村打算借助這個活動打響‘周吳花饃饃’品牌,不僅要讓當地農村人愛吃,城里人愛吃,還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出去。”周吳村黨支部書記黃執政說。
好吃也好玩
沿著309國道來到田坪鄉大岔村,千畝杏園青翠欲滴。在嶄新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內,慶豐園飯館頗引人注目。去年12月份,大岔村集體開辦了這家飯館,將本鄉的“田坪腌豬肉”和“田坪羊平伙”等好吃頭端上餐桌,邁出了產業化步伐。
走進飯館,干凈整潔,裝修簡雅,一個大廳和兩個包間可同時容納40多人就餐。大廳里,十幾位客人正在吃午飯,包括附近村民。記者看到,客人點得最多的菜是腌豬肉炒雞蛋、腌豬肉炒蘿卜等,小盤一份38元,大盤一份48元。簡單的搭配,醇厚的香味兒展現了鄉村土菜的魅力。
貨車司機劉長海走南闖北,經常特意在這里停車吃飯。“過去物質匱乏,家里過年時在瓦缸里腌一頭豬,吃上大半年。現在生活好了,物質豐富,想吃什么都吃得到,但仍然喜歡風味獨特的腌豬肉。”劉長海告訴記者。
羊平伙是晚飯的重頭戲。盡管吃一頓羊平伙得七八百元,但預訂的人不少。下午3點多,村民兼廚師李芮萍就開始準備。據介紹,過去,因為窮,在當地農村都吃不起肉,后來大家想了個辦法:三五個男人湊錢在村里合買一只羊現宰、現煮。羊煮好后,按人頭平分剔好的羊肉,帶回家給家人改善生活。
“這道菜既體現了男人們團結協作的精神,也體現了大家對家庭的責任心和愛心,過程極具儀式感。對小時候吃過的人而言,再吃羊平伙是憶苦思甜。對外來客人而言,這道菜有歷史有文化,好吃也好玩,非常受歡迎,不少城里人專門來這吃羊平伙。”大岔村黨支部書記李雄說。
好吃好玩的不僅是羊平伙。大岔村地處寧夏和甘肅交界處,國道從村子經過,交通便利,人流量物流量大,村里有千畝杏園,還有雜糧合作社。依據有利條件,這兩年村里正在打造鄉村游。餐飲在旅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客作用,有了好吃頭,不愁客人來,大岔村鄉村游又增添了砝碼。
“通過發展餐飲旅游業,可以帶動全鄉特色糧油加工、蕎麥皮枕頭等文旅產品的發展,進而提高種植養殖業的附加值,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村消費升級和鄉村振興。”田坪鄉黨委書記高君琴說。
吃出好產業
其他好吃頭正處于發掘和起步階段,而西吉生汆面已從農村走向城市,發展成特色餐飲產業。漫步西吉縣城,街道整潔,店鋪林立,經營生汆面的飯館達四五十家。這其中,米師汆面、馬二汆面等已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生汆面在西北不少地方都有。先和面,然后把牛肉剁成肉末后做成生肉丸子。接著做湯,鍋中倒入胡麻油加熱,放入紅蔥、姜、蒜爆炒后,放入切成小塊的西紅柿,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和調料燒開,將事先做好的生牛肉丸子放入西紅柿湯中煮熟。最后煮面,將西紅柿牛肉丸子湯舀進碗里,撒入少許香菜配上油潑辣子即可開吃。丸子鮮香,湯味酸辣,味道令人難忘。
走進米師汆面館,酸辣鮮香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米師汆面館老板米春苗介紹,西吉人愛吃面,幾乎每天中午面館都爆滿,廚師和服務員忙得停不下來。“這家味道正宗,我平均一周來吃兩三次。”顧客馬建告訴記者。
“生汆面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有,但大多基本是揪面片,而西吉生汆面是扯面條,更勁道、更彈牙,可謂獨樹一幟。”米春苗告訴記者。
1986年,米師汆面創始人米國歧在西吉縣城開了第一家汆面館,大受歡迎,由此生汆面在西吉縣城發揚光大。36年來,米師汆面成為西吉縣的面食招牌之一,游客到此大都會來這兒嘗上一碗。每到旅游旺季,面館每日接待食客2000余人次。“目前,米師汆面在西吉縣、固原市、銀川市等地已開了16家加盟店。”米春苗說。
縣城連著鄉村和省城,是農村好吃頭的重要展現舞臺。為了讓“西吉好吃頭”得到充分發展,提高餐飲消費品質,豐富群眾生活,西吉縣計劃在縣城內打造美食一條街,將挖掘整理好的好吃頭進行產業化統一經營。
在震湖鄉,“西吉好吃頭”經營點正在建設中。該鄉以美麗的堰塞湖為核心,依托湖邊的古堡和空置的小學建設了一個文旅融合的寫生基地。為了吸引游客,該基地經營地軟角角、震湖十全席等本鄉的好吃頭。在附近的李章村,村民楊秋燕展示了自己最擅長做的地軟角角。不久,這些用野生地軟做餡料的角角將提供給游客享用。“我們期待好吃頭能夠發揚光大,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李章村婦聯主席杜排排說。 (經濟日報記者 拓兆兵)
挖掘縣域商業促消費潛力
六部門:到2025年明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住建部等6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