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云上咸豐 2022-08-03 10:55:31

7月4日,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高樂山鎮老寨村3組煙農老蒲迎著初升的朝陽,吮吸著清新的空氣,巡視在煙田邊,看著一片片逐漸成熟的煙葉不時在晨風中搖曳,仿佛幾十年來的種煙經歷總是在眼簾浮現。
被大家尊稱為老蒲的煙農名叫蒲國珍。他勤勞樸實,是該縣擁有多年種煙史老把式。今年,他雖年滿六旬,但身板硬朗,下地干活仍然是一把好手,讓不少中青年人望塵莫及。

1986年,老蒲懷揣著脫貧致富的夢想,在生產經營中擼起袖子加油干,嘗到勞動創造財富的甜頭,但為了開辟新財源,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他便開始在自己的責任地上種植烤煙。
“當初只栽三五畝地的烤煙,雖說是肩挑背馱、用石頭砌黃泥巴糊的烤房,費時費力,但相比之下比種其他作物劃得來,值得繼續種。”老蒲的想法,也是該縣有著眉毛胡子一把抓,盆大刮得來稀飯想法,把煙葉產業當做輔助產業來發展的村民們真實寫照。

據該縣縣志記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縣竟有近3萬戶煙農種植烤煙,戶均種煙面積在幾畝之間徘徊。八十年代末,一條爆炸式的新聞在該縣廣為傳頌,清坪鎮煙農冉啟明種植10畝烤煙,交售煙葉3000多斤,中上等占86%,被省煙草專賣局表彰為“種煙能手”,成為了該縣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冉啟明的“明星”效應,在該縣煙葉生產這條長河中激起波瀾,讓小打小鬧的煙農們看到了希望。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實行“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指導方針指導下,該縣確立了由分散種植向專業村、組轉移,由不適宜區向適宜區及種煙能手、種植大戶轉移的工作思路,大刀闊斧地邁出了逐步改變煙葉生產種植模式的步伐,并在隨后的生產進程中,應運而生的職業煙農稱謂,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門話題。
認識到專業化種煙有錢賺的老蒲自然不甘落后,他借鄉親們紛紛結伴出行,熱衷外出務工增收,致部分宜煙土地閑置的機遇,在煙草部門幫助和煙技員指導下,擇優租賃土地,簽訂種植合同,把種煙面積保持在60畝左右,收入維持在20萬元上下,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職業煙農。
經過培植,該縣煙農的煙農戶數由當初的2萬多戶,逐步優化到如今的800戶左右,戶均種煙面積也由原來的幾畝地,逐步發展現在的40畝左右,戶均種煙收入也由以前的幾百上千元增加到現在的近20萬元。煙葉產業成為了煙農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大支柱產業。

深諳種煙是技術活的老蒲,在煙葉生產的五關十二環中,一絲不茍地按照煙草部門制定的技術方案,技術員教給的方式方法,移栽、管理和采烤大田煙葉。隨著生產水平和煙葉質量逐年提升,他家的種煙收入也越來越高。
“現在每年種的幾十畝烤煙,畝平收入超過了4000多呢。”老當益壯的老蒲說起種煙總有使不完的勁,說不完的話。
僅去年,他種植的近60畝烤煙,除了因災害損失的10多畝地,還賣了近20萬,除去賣肥料、燃料和請勞力的開支還有10多萬元進腰包。
這些年,老蒲家蓋“洋房”,買小車,銀行卡上阿拉伯數字逐年遞增,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都與種煙密不可分。
在縣煙草部門把生產路修進煙田,智能烤房修在家門口,合作社專業化播種育苗,煙技員“保姆式”的服務等的支持下,把煙農輕松種煙變成了現實,老蒲堅持規模化、專業化種煙的信心有增無減。他伸出右手拍著胸脯說:“照目前的身體狀況,我再當10年職業煙農不成問題!”

彈指一揮間,老蒲種煙的經歷雖是過眼云煙,但他堅信,在煙草體制日益完善,計劃種植更加規范的如今,有煙草部門的幫助,煙技員“保姆式”的服務,他的職業煙農名號會更加響亮,幸福生活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通訊員: 周方奎
記者: 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