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1-11-10 19:12
2016年以來,鶴壁市農業農村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夯實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工作穩中有進、成效明顯。
近年來,鶴壁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綜合評比河南省第一,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鄉村振興現實基礎綜合排名全省第二,被確定為整市建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市、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全國首批整體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等,現代農業發展走在了全國全省前列。
重視種業自主創新,讓好種子產出優質糧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想要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必須堅持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多年來,鶴壁市持續致力于玉米新品種研發,發揮工匠精神,攻破一道道技術難關,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效。“永優”浚單20玉米品種種植面積長年穩居黃淮海地區第一、全國第二。“永優1573”高淀粉玉米品種,已于2018年9月通過黃淮海夏玉米區國家審定,2019年5月又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春玉米審定。
鶴壁市農科院黨組書記張文成介紹,今年8月25日,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關于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21年第一次審定會議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鶴壁市農科院選育的永優988、浚單56、浚單58、浚單996等4個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審(初審),極大振奮了全體科研人員的信心。
同時,為了探究種子的“前世今生”,自國家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鶴壁市緊跟中央、河南省安排部署,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基層摸排,對鶴壁市本土種質資源進行追根溯源,并上報收集評估結果。
最終,通過層層篩選、評定,鶴壁市共調查地方品種、野生近緣植物、特色種質資源88份并上報省種質資源庫,為方便后期種植擴繁和保存利用提供了素材支撐。淇縣油城梨、浚縣矮稈高粱成功入選河南省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十大重要成果。
現代技術的運用,為傳統育種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小小一粒種子蘊含著巨大能量。
為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鶴壁市在保障糧食高產創建的基礎上,鶴壁市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簽訂了全國首個糧油綠色高產高效整市制創建合作備忘錄,開展了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行動,打造整市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升級版。
近年來,鶴壁市在打造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上下足了功夫。
“自2019年以來,鶴壁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始終堅持統一投資標準、統一技術路線、統一建設模式、統一項目實施、統一建設規范‘五統一’的建設模式,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順利進行。”鶴壁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楊潔介紹。
據統計,2019年,鶴壁市投資755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5萬畝;2020年投資1.8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1.9萬畝;2021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2.6萬畝,總投資1.97億元,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淇縣被確定為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評估試點。3年來,鶴壁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有了氣象顯示、墑情監測、苗情監測等設備的投入,通過植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節水灌溉等先進技術,鶴壁市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灌溉自動化、遠程控制與節工、節水、節能的有機結合,為農田高質、高產提供了“多重保險”, 鶴壁市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了新高度。
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河南省畜產品質檢機構技術支撐能力積分排名,鶴壁市連續兩年獲得全省第一;鶴壁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在全省率先獲得實驗室“雙認證”證書;全省首次綠色食品進校園活動在鶴壁市舉辦……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升級,鶴壁市農業農村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同時,不斷提升農作物品質,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質量,讓群眾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這是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液質聯用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隨著這些現代化檢測設備的運用,不僅提高了我們的檢測效率,檢測數據也更加精準了。”鶴壁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檢驗檢測科副科長張艷麗說。
近年來,綠色食品已成為放心農產品的“金字招牌”。 鶴壁市在打造農業品牌的同時,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食品合格證發放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做好監督抽查與風險監測的相互銜接,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伴隨著鶴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截至目前,鶴壁市已新上報27個產品的綠色食品標志許可材料,“善堂花生”“沫鄉葡萄”被評為2021年河南省“我最喜愛的綠色食品”,“小河白菜”和“善堂花生”生產基地獲評省“三品一標”示范基地。
這一項項成績為鶴壁市綠色農產品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全力抓好災后重建,扛穩現代農業生產重任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多年來,鶴壁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三夏”生產機收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今年上半年秸稈禁燒工作繼續實現“雙超”零火點。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農藥、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按人均畜牧業產值、肉蛋奶產量四項指標綜合評定,鶴壁市連續31年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鶴壁市小麥平均畝產517.5公斤,較上年增加0.5%;總產量69.9萬噸,較上年增加0.85%,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同步增長。“三夏”生產期間,5500余臺(套)農業機械進行跨區作業,順利完成了麥收、秋作物播種等工作。
同時,為響應中央、河南省關于降低機收損耗就是增加糧食產量的號召,鶴壁市通過組織各縣區開展安全生產和操作技能培訓,組織農機人員下沉基層指導工作,實時關注天氣等信息進行推送等,降低機收損耗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全市平均機損率為1.05%,達到省定機損率3%以內的要求。
夏收過后正當農民期盼秋收時,一場強降雨讓良田成了一片汪洋……
這場暴雨雖然給鶴壁市農業生產帶來沉重打擊,卻澆不滅農耕人除澇排水、清溝整地、翻耕晾墑、確保耕種的決心。
其間,鶴壁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全系統人員,加緊排查浚縣30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方、新鎮鎮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及淇縣西崗鎮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的受損情況,將排澇搶險和災后生產恢復作為近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持續降雨和疫情防控的影響,農技人員不能及時到現場指導農民農業生產和開展技術培訓。為此鶴壁市開設“農業技術云課堂”,農技專家先后錄制了18期災后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視頻,內容涉及玉米、蔬菜、花生、畜牧、病蟲害防治、動物疫病防控、水產養殖和人居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深受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種植養殖戶和農民的歡迎。
在日前召開的全市農業農村領域災后重建重點工作推進會上,鶴壁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波介紹,當前鶴壁市農業農村部門將做好種植業生產“保收搶種”、畜牧生產“嚴防重補”、高標準農田“固本提標”、滯洪區村莊改造提升“以點帶面”等工作。
未來5年,鶴壁市農業農村局將持續加強耕地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發展高效種養業、加快現代種業發展、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品牌建設,堅持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加快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譜寫高質量富美鶴城更加出彩絢麗篇章作出新的貢獻。
鶴壁市山城區:互聯網“智能養魚” 走上發財致富路
厚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根基
涇縣:學史力行固基礎 強練隊伍務“三農”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帶給農民哪些實惠?(下)丨三農三人談
中秋回家帶點啥 三農優選愛到家
沂水:高橋鎮黨建引領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帶給農民哪些實惠?(上)丨三農三人談
綜合合作試點為“三農”發展提供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