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2-04-25 15:23
■ 目前,我國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
■ 今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
■ 未來將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
■ 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采樣,并正在論證構建環月球通信導航衛星星座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一次次飛躍,不斷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在第七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天的藍圖已繪,風正帆滿,再次踏上新征程。
逐夢太空不斷取得新進展
“祝融”探火,在遙遠的火星留下了屬于中國的印跡;“羲和”逐日,實現了中國太陽探測零的突破;“天和”遨游星辰,把家園拓展至浩瀚星空;神舟十二號、十三號乘組圓滿完成飛行任務……過去一年,中國航天逐夢太空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深空探測領域: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國印跡。
在載人航天領域:自2020年以來,我國成功實施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圓滿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
在農村及邊遠地區,通信衛星為1.4億多戶家庭開通直播電視,提供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農村電商等服務;在大眾出行、智慧物流、遠洋運輸、精準農業等領域,北斗系統廣泛應用,為物資運輸、人員流動提供精準定位導航;面對多樣化需求,遙感衛星影像累計分發超億景……
“目前,我國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航天技術與服務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為支撐平安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數字中國建設等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說。
太空建站、小行星探測……中國航天不斷拓展新征程
2022年,中國航天依舊“忙碌”。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制,中國航天行星際探測不斷拓展新征程。未來還將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開展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其中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采樣,并正在論證構建環月球通信導航衛星星座。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今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乘組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他們將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后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認為,成為航天強國,要在“空間技術、空間科學、空間應用”三大領域同步均衡地發展。
讓航天夢的種子進一步生根、發芽
“航天技術直接帶動了材料、電子、機械、化工等多方面技術的發展。”戚發軔表示,航天技術早已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的改變無處不在。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介紹,今年“中國航天日”之際,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有關交流與研討等200余場活動陸續舉辦。相關航天展館、航天設施集中向社會公眾和大中小學生開放;一批院士專家走進校園,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一批航天科普電視節目或線上科普講座陸續播出……航天夢的種子進一步生根、發芽。
(新華社記者 胡喆 宋晨 陳凱姿)
濰坊市發力打造“中國預制菜產業名城”
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啟動工程研制
申報開啟!2022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
42種圖書入選2021年度“中國好書”
來中國蔬菜之鄉 看看“太空種植園”
重點查處這些違法違規農機!江西省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
中國合作經濟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中國駐非盟使團舉辦線上活動慶祝聯合國中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