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2022-05-07 15:34
“遠程監控、溫濕度智能調節,連遮陽簾都從手動的草簾換成了自動布簾。”近日,在大武口區星海鎮隆惠村的溫棚中控室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兵兵向記者演示著各類操作。去年年底,隆惠村利用補貼資金修建了中控室等智能設施,實現了溫棚管護自動化。
腳下的這片土地,曾是深度鹽堿地,一度寸草難生。“放塊磚頭在田里,個把月就能被‘咬’成灰。”朱兵兵說,因為沒法種地,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2016年3月,朱兵兵來到隆惠村村委會工作。工作期間,他全身心為村莊產業、就業等各項工作謀發展。村里溫棚園區有老舊溫棚120棟,因土地鹽堿化且年久失修,村民種植意愿不足,造成長期閑置、經濟效益低。朱兵兵帶頭先行改造提升溫棚后試種香菇,取得收益后,又帶領有意愿的群眾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經營性收入。“村‘兩委’班子去外地學習考察,確定香菇種植跟我們這里的土質沒有關系,在架子上面做菌棒便可以種植,還可以把廢舊溫棚利用起來,所以我們選擇種植香菇。”朱兵兵說,因香菇種植取得了收益,農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村集體決定擴大種植規模。
去年,朱兵兵被選為隆惠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并成為一名市人大代表,他結合隆惠村實際,建設實施了設施溫棚改造提升項目,建設香菇種植基地,進一步促進隆惠村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建設中,新型種植技術讓荒廢的溫棚重現活力。“這叫沙培,它能有效隔離鹽堿。”朱兵兵探下身子撥開沙土后,露出一層薄薄的塑料膜,“把反滲透膜鋪在地上,再在上面用普通黃沙作基質,通過水肥一體、添加微量元素等,讓黃沙變成‘沃土’。”隆惠村正是用沙培、秸稈反應堆、蚯蚓施肥等十項新型種植技術對廢棄大棚進行翻新改造,通過種植蔬菜、菌類等,僅一年便為村集體增收16萬元。
同時,在產業方面,該村還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實施隆惠村高效日光溫棚、香菇種植基地、葉菜枸杞種植產業項目3個。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52.2萬元,帶動群眾就業130余人,人均年收入2.5萬元。“我們打算把隆惠村的產業做強做大,做好銷售深加工,力爭把香菇產業做到100棚以上,提高村民就業率和收入。”朱兵兵滿懷信心地說。(記者 行衍)
安徽亳州譙城區:食用菌產業拓寬致富路
通訊:非洲海島有條“雞蛋路”——中國“80后”工程師為馬達加斯...
貴州省黃平縣:林下養蜂鋪就 “甜蜜”致富路
甘肅省勞動模范王龍霞: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逐夢鄉土 造福一方——北京平谷返鄉創業青年張海龍的民宿致富路
河南尉氏縣:“新農人”成為群眾致富“領頭雁”
漫山野生連翹造福一方百姓 焦作市中站區“翹”起山村致富夢
擦亮勞務品牌 拓寬致富門路(傾聽·鄉村振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