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2-07-18 10:29
深探海洋,綠洲沙退,筑夢天宮,太空育種,中國人不斷探索的精神就如刻在骨子里的DNA。近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飛船里帶上了小麥、大豆、高粱、玉米種子等。太空育種為農業育種提供了新育種材料的創制方式,是促進種業振興的一大手段。
早在1987年我國太空育種就開始了,目前培育出了超過200個通過審定的新品種。讓種子先“上天”再“入地”,最終形成新種質資源,這就是太空育種,也叫航天育種、空間誘變育種。
為什么一定要讓種子在太空走一趟呢?種子在太空輻射、高真空、微重力等影響下,基因排列順序會發生改變,這樣的變化也讓種子產生了無限可能。部分農作物種子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比如產量品質明顯提升、抗病能力變強等等。并且,以前想找到一個新的育種材料,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得翻山越嶺尋找自然突變植株,而太空育種的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十余年,雖然聽起來這仍然是個漫長的過程,但相比于常規的地面育種來說,其實已經按下了“加速鍵”。
當然,種子太空旅行“一票難求”,不僅科研單位的育種項目要通過評審,等待飛天的種子也必須經過嚴苛的選拔。當然,并不是進入太空轉幾圈的種子,就能繼續參與育種工作,畢竟在太空飛行的時候,會不會被宇宙射線擊中,被擊中的種子能不能誘變,變成什么樣,還是帶有隨機性。經誘變的種子在落地后還要一代一代篩選培育,最后也只有極少數的優質種子脫穎而出。
太空育種是“天選之種”,太空旅行一趟會讓種子自身變得更加優秀。比如,太空香蕉“航蕉一號”的培育,不僅產量接近翻倍,讓香蕉的生長周期時間從13個月縮短到了9個多月;培育出能夠抗青枯病的番茄,抗稻瘟病的水稻,還有維生素C含量提升1.8倍的辣椒等。不僅是糧食、蔬果,還有“太空蝴蝶蘭”,顏色各異的“矮牽牛”等花卉也在競相綻放,太空種子的后代可謂是各有所長。
雖然太空育種面臨目標針對性不強,宇宙輻射更多還是靠碰運氣,很難或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育成具有設定目標性狀品種的現實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影響我國在太空育種方面前進的步伐,通過太空育種這樣的方式,選育出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對促進相關領域種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期待好種子播撒大地、破土而出,讓“好種子”帶來“好收成”。(作者 中國三農發布評論員 劉欣宇)
【種子大數據】全球農作物種子進出口一覽
神舟十三號搭載的作物種子順利出艙 解密太空育種
“南繁”種子回家了
關于批準發布《種子除芒機》等23項農機裝備團體標準的公告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創新助推種業振興見聞記
寧夏平羅縣:小種子做成大產業
全球最大玉米標準DNA指紋庫 為真種子保駕護航
【種子大數據】2022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