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22-06-03 11:49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湖州5月27日電(施紫楠 韋誠)初夏時節,走進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譚家村,民房整齊排列、村道寬敞整潔、果林充滿生機,風景美不勝收。
舒適宜人的村莊、一應俱全的配套。
“從前的老白洋廟村經濟發展滯后,80%的村民以傳統種植業為生,村民生活艱難?!被貞浧鹨郧暗臅r光,譚家村黨總支書記王玉春感嘆道。
2003年后,虹星橋鎮通過并村,撤去老白洋廟村成立譚家村,并圍繞建設休閑娛樂、農業采摘及生態觀光于一體的旅游生態休閑村為目標,以現有生態資源為依托,對該村基礎資源進行整合、定位,科學規劃、適度開發。
“打開發展思路后,要找準促進發展的好門路。”在王玉春看來,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虹星橋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果蔬種植、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紅火。此背景下,譚家村把農業產業工作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突破口,探索“稻蝦共生”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2019年以來,在鎮、村干部和農商銀行“興扶貸”政策的鼓勵支持下,譚家村低收入農戶葉天和通過貼息貸款10萬元進行自主創業。經過幾年的探索,他已成為幫扶對象中成果最顯著的一戶。
“什么時候給龍蝦喂藥、土地怎么追肥,有任何問題,只要找政府都會給我解決?!比~天和說,通過“技術支持+幫銷”的模式,普通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村莊發展的紅利。
近10年來,譚家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與增加村民收入雙贏的致富路,成為虹星橋鎮首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百萬元的村子。
眼看著村民蓋起新房,鼓起腰包,如何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又成了擺在譚家村面前的新難題。王玉春認為,“要抓經濟、上項目,形成組團式發展的新模式?!?/p>
2020年,譚家村老農貿綜合市場拆除后新建的商業寫字樓正式完工,一樓及二樓已全部出租,年收入達5萬元。同年,該村倉儲項目及白洋廟商鋪也順利完工,年租金可達36萬元。
“下一步,我們打算切實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聯合周邊五村共建倉儲項目,預計能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60萬元的收入。”王玉春說。
黨員干部做“答題人”,民眾百姓做“閱卷人”。眼下,乘著數字化改革的東風,譚家村綠野逐夢,正闖出一片更寬廣的天地來。
“未來幾年,我們將以全域土地整治為主抓手,力爭在‘鄉村+區塊鏈+大數據’的驅動下,融合文旅手法,重點打造‘產業、生態、鄉風、治理、民生’五大智慧應用層,打造‘智慧鄉村’?!蓖跤翊赫f。(完)
幫助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 中建電商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
數字技術為鄉村治理增“智”
甘肅逾2萬名農民獲評職稱 “田秀才”獻“智”鄉村沃土
寧夏農墾:打造智慧無人農場 唱響“智慧農業”前進曲
繪出鄉村建設最美路線圖
鄉村振興看青海丨海南州:科技賦能 讓農牧業生產更“智慧”
小番茄大智慧|央廣網記者帶您探秘“花樣”番茄致富經
廣西田林縣:靈芝產業為鄉村振興“插”上新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