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金山 2022-12-03 21:33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田間、地頭、民居也出現了各類涉及生態環保的問題,如何合理有效整治,成為擺在村鎮面前的難題。金山區呂巷鎮太平村結合鄉俗民情,走出了一條方法合理、村民支持的美麗鄉村環境治理之路。
花小心思,改造廢棄物品、場地成景觀點
走在太平村的鄉間小路上,隨處可見由廢棄的酒瓶重新組合成的裝飾墻頭,由生活廢棄的輪胎、電飯煲等轉變成七彩花盆,整體點綴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殊不知,這些小景致,曾經是村里頭疼的問題。
“農民錢包鼓了,改善生活的熱情也高了。”據太平村黨總支書記褚惠榮介紹,近些年,村民們舊房翻建、道路整修以及改建拆除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廢棄物,有的堆在了村頭巷尾,不僅影響通行,還很不美觀。

很多東西承載著村民的記憶,清運出去還要花錢,何不就地利用呢?村黨總支多次研究,決定啟動“變廢為寶”計劃。
改造利用過程中,村民們的“小心思”處處可見,磚頭瓦片搭建成了園藝墻面、花壇和溝渠護邊,破舊的樓板變成矛盾糾紛集中自留地的分界線……
不僅做到舊物利用,村里還對一些“過時”的場地進行改造,比如說閑置的機埠。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添加了“調味料”,村民們對機埠墻面進行簡單的粉刷、在廢舊皮帶上繞圈進行修飾、因地制宜裝上循環水流器、制作介紹傳統農田灌水介紹的版面,同時結合兩網融合建設設立了可回收垃圾分揀點……老舊機埠又重新“活”了起來,變成了村里的環保示范點。
變“堵”為“疏”,轉化擾民問題成民俗傳承
呂巷歷史悠久,文化傳承豐富。明清兩代,呂巷寺廟眾多,佛事廟會盛行,小白龍洞與白龍降雨的傳說在民間盛傳。清朝末年,呂巷地區的村民采用自愿集資參與的方式,將以往祭祀求雨的草龍改為白綢布裹身,并自發成立了舞龍隊。在廟會活動中,他們以白龍舞炫示,寓意祥龍降雨。
“小白龍信俗”是呂巷民間百姓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安居樂業、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而形成的民間活動,沁入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節慶習俗中。在各大節慶活動中,人們制作、品嘗小白龍糕,剪白龍圖紙,做龍頭鞋,舞白龍已成常態。

然而,也有一些群眾以比較傳統的方式開展祭祀活動,他們經常到太平村的一處燒香祭拜。對此,村民們比較反感,將這個地點稱為“非法燒香點”。有的村民向相關部門投訴說,這種無組織地燒香燒物不僅煙味兒大,還有引發火災的危險。但是,燒香現象屬于群眾自發,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難以取證。

這個現象只能“疏”,不能“堵”,村黨總支決定對這個點位進行改造。
于是,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呂巷小白龍”代表性傳承人沈金山評選的契機,將之前的“非法燒香點”打造成小白龍文化“非遺民俗傳承點”,深度引導群眾學習民俗,開展文明祭祀。
汲取民力,改善河道顏值成美麗風景線
水環境保護是農村生態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的發現和解決由水污染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太平村特設立了“啄木鳥”志愿者隊伍。
通過巡邏、收集信息等志愿活動,在第一時間發現和反饋矛盾集中、污染嚴重的河道,確保將污染和矛盾消除在宅基埭頭。由此,村黨總支通過民意收集,發現大家對屠家浜和蔣寺港兩條河流意見較大,屠家浜是臟亂差問題,蔣寺港是堤岸護岸問題。

為此,太平村專門成立了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通過畜禽退養、拆壩建橋、清淤輪疏、污水納管、木樁壓頂、綠化種植等舉措,對長約540米的屠家浜和長約2690米的蔣寺港開展源頭整治工作。時至今日,這兩條河流已是太平村境內岸綠水清的美麗風景線。
褚惠榮表示,太平村還將深入推進“黨建+生態”,堅持整治、管護長效化,不斷健全工作機制,以“繡花針”功夫狠抓落實、綜合整治,全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顏值,助力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
資料:今日呂巷
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市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
當雄縣簽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
“原味烏蘭察布”區域公用品牌助力烏蘭察布鄉村振興
普洱市瀾滄縣搭建村企合作橋梁為鄉村振興“蓄勢添能”
全椒縣武崗鎮: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 助力鄉村振興
原味烏蘭察布:做強區域公用品牌 助力鄉村振興
發展林下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我區召開鄉村振興觀摩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