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17:11
項目地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縣
GIAHS面積:8294平方公里
地質特征:干燥土地
氣候分類:干燥氣候
民族/原住民:蒙古族(5.34%)、滿族(1.11%)、回族(0.29%)、漢族(93.21%)
主要收入來源:農業
全球重要性
敖漢縣興隆洼種植糧食已有7500多年的歷史。因此,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技能和經驗,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旱作文化,包括農耕諺語、飲食文化和季節習俗。
傳統上,不同的作物采用耕地作物和土壤改良作物輪作的方式,如黍-土豆-谷物-豆類-黍輪作。使用奶牛和人力的傳統耕作技術已經應用了數千年。關于灌溉和土壤管理,不同的技術旨在減少蒸發和節約資源。
然而,由于現代經濟、社會和價值觀念變化的影響,這種傳統農耕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威脅和挑戰。探索這一重要制度的價值,以動態的方式保護這一重要制度已迫在眉睫。
糧食和生計安全
敖漢縣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產區,形成了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盛產谷子、黍、蕎麥、高粱、豆類等綠色糧食。
2010年,總產量為8億公斤。2008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0085噸,牛奶總產量達到19016噸,羊毛總產量達到3557噸,畜禽總產量達到15.98億頭。敖漢縣是該地區農村人口占90%的社區的主要收入來源。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敖漢縣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作物種類繁多,以谷子和黍為代表。這個系統還包括玉米、高粱、小麥、大麥、蕎麥和水稻;黃豆、黑豆、利馬豆、豌豆、蠶豆、豇豆、紅豆、綠豆、蕓豆;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蓖麻、亞麻、煙草、水果、蔬菜、動物等經濟作物。
從生態系統功能上看,該系統具有防風固沙功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敖漢人一直堅持種草種樹防風固沙。此外,由于南北地形的差異,土壤侵蝕有兩種形式。幾十年來,敖漢人努力治理水土流失,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知識體系和適應技術
敖漢旱地傳統耕作方式是不同作物輪作套種。輪作是將耕地作物和土壤改良作物相結合的一種科學系統,如高粱-土豆-谷物-豆類-高粱輪作,高粱每四年種植一次。
狐尾草和糜子由于株型和面積小,不適合機械操作。使用奶牛和人力的傳統耕作技術已經在該系統中應用了數千年。不同的傳統工具用于種植任務比谷物加工。
關于灌溉,農民每次交替灌溉作物根系的一側。這樣既可以控制灌溉和水分流失,又可以向根系干側發出信號,控制水分蒸發,而濕側吸收水分,避免滲漏和肥料流失。
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
敖漢縣獨特的旱作農耕文化是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形成的。民歌、技藝和其他風俗文化代代相傳。敖漢縣人民在與自然抗爭的漫長過程中,記錄了許多農諺。
農耕文化是活動的場所,每一項活動都與農耕息息相關,從古代的祭祀活動到現代的祈福習俗,包括撒糧和祈福,希望好運和好天氣。
引人注目的景觀、土地和水資源管理特色
在敖漢縣境內,谷子、黍等旱地作物隨處可見,成為敖漢縣旱地農業體系的特色景觀。梯田栽培,這種農業景觀已經形成了幾個世紀,并與環境融為一體。
關于土地和水的管理,在旱季,套種和用較軟的土壤代替耕作等一系列耕作技術可以增加水的滲透深度和水分水平,從而減少用水。此外,覆蓋土壤可以減少蒸發和徑流,增加濕度和地溫。敖漢人不斷種植草木防風固沙。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脫貧地區農業品牌幫扶工作的通知
孫其信:深化農業品牌建設是深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天山“蜜語”獨具“蜂情”——脫貧地區農業品牌幫扶新疆紀行
來鳳縣打造現代“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永順:新型職業農民繪就農業美麗畫卷
臺江縣:“訂單農業”育苗忙
省科協領導調研麥積區農業科技發展情況
專家幫扶西藏當雄縣農業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