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16:39
這幾天,貴州貴陽一個“玉米田間交流活動”,專家走在毯子上看玉米的視頻引起熱議。許多人質疑,農業專家的腳不能踩泥嗎?
我不知道這些質疑的人有沒有在雨后或者剛澆完地的時候下過地。但是,我的許多同事都是從業十幾二十幾年的老農業記者,他們告訴我,在田里土壤水分比較大的時候下地,沙質土壤還好,如果是東北的黑土或者南方許多地方的紅土,黏性非常強,而且南方的紅土還很重,走上幾步,鞋底就會粘上厚厚的泥,走得越多,粘得越多,這時候抬腿撥腳都很費勁。為了甩掉鞋上的泥,把鞋甩出去的事也經常會有。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在地里走來走去,鞋底粘走的泥會讓地里坑坑洼洼,不利于耕作。
回到貴陽這件事兒,主播不確定這片玉米地究竟是什么土壤,在我們去過的貴州很多地方,大都也是那種非常黏的土壤。如果這里的土壤也是那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個人都腳粘一堆泥,走路踉踉蹌蹌,不時再甩甩鞋上的泥。那么多人,鞋會不會飛再說,泥肯定會到處亂飛。這種情況之下,這交流活動還能進行得下去嗎?況且,這么多人在田里踩來踩去,以后也會給種地帶來麻煩。
農業專家的腳到底能不能踩泥,這本來就不是個問題。踩泥又不是踩地雷,當踩時就得踩,不需要踩甚至不能踩時,那就不踩。
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可能是對一些偽專家的言行產生了反感。但是,偽專家不僅農業領域會有,其它領域也很難說沒有。在我們接觸和了解的農業專家當中,大多數都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和我們其它行業的普通人一樣,忠于自己的工作。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像袁老那樣偉大,也做不到。
很多人希望看到農業專家腳踩泥土的形象感覺才踏實,可能也和我們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研究條件不夠先進有關,覺得農業專家就應該頭上頂著烈日,腳下粘滿泥土。這樣的場景應該是我們農業向前發展過程中無奈的經歷,而不應該是我們的追求。如果有一天農業專家下地都不用踩泥,西裝革履、足不沾塵就能把糧食產量搞上去,那說明我們農業科研的條件足夠好了,這是個好事兒。
還有鋪毯子的事兒,當地已經澄清,鋪的就是便宜的土工布。達到同樣的效果,鋪土工布還是鋪地毯,這樣的賬不難算。作為多年的農業記者,我倒真希望我們的農業專家走到哪兒都能有厚實的紅地毯鋪地迎接,跟電影明星似的。如果農業專家能有這樣的地位和待遇,那農業應該不用愁了!
三農快評——從三農角度看問題
聚焦“三農”領域大事、要事、急事、難事,權威跟蹤“三農”領域熱點、焦點、難點、重點話題,獨家解析“三農”新聞事件,認真尋找新聞第二落點,用有速度的關注、有高度的站位、有態度的表達、有溫度的關愛、有深度的見解回應社會關切。
作者丨中國三農發布評論員 常瑞民
安徽:農業專家下基層 送去技術“及時雨”
深耕水產27年,他入選“盤錦英才計劃”農業專家
農業專家稱南非食品價格危機最嚴重時期可能已經過去
中方農業專家組赴柬埔寨執行援外項目任務
湖北2000多名農業專家奔赴“熱”土
慶云縣慶云鎮這個小伙兒的暑假生活值得點贊!
河南農業專家支招玉米田管 力保秋糧穩產高產
代餐食品:減肥神器還是傷身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