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城鄉報 2022-11-09 03:14
近年來,松江區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通過農村宅基地平移,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2018年6月,作為上海市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和農村宅基地改革“雙試點”,泖港鎮黃橋村成為全市首個以整村規劃來設計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的村。隨后,“黃橋模式”在松江不斷得到復制。如今,在新浜鎮南楊村、石湖蕩鎮東夏村等,白墻黛瓦的新民居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個個現代化農村新社區“落地生花”。
村內平移:
農村宅基地改革新模式
2018年11月,黃橋村首期農民集中居住點奠基儀式上人頭攢動,該村“雙試點”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農民村內平移,實現集中居住,這在松江尚屬首次。在此之前,佘山鎮、小昆山鎮、新浜鎮等均采取農民進鎮上樓的方式。
“那時候大家心里都沒底,不過到了2019年10月,一期房屋交付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滿意,沒報名的都搶著報名。”黃橋村村民俞道弟回憶道。項目啟動前,村里廣泛征詢了村民意見,在施工過程中也給予村民充分的參與權。黃橋村的集中居住點呈“丁”字形,建筑外觀采用白墻黛瓦、觀音耳等設計,富有江南風情,同時也體現了松江傳統民居的特色。房屋內敷設了水、電、燃氣管網,村民在享受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田園風光。
據了解,集中居住點的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由市、區財政補貼。建房費用扣除政府給予的宅基地節地、建筑風貌管控獎勵等,村民只需承擔一小部分費用。目前,黃橋村“雙試點”已基本完成,在最大程度保留鄉村肌理、鄉愁記憶的基礎上,形成了“北林、中田、南園”的總體布局,477戶農民房建設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目前,泖港鎮在“黃橋模式”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的第三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曹家浜村和曙光村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跨村平移:
鄉村振興示范村新探索
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黃橋模式”后,松江農村宅基地平移歸并多點開花。2019年,南楊村、東夏村獲批上海市第二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借鑒“黃橋模式”,兩村也把農村宅基地平移歸并作為相對集中居住的主要模式加速推進。
其中,南楊村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項目涉及160戶村民,新建農房有18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兩種規格,房屋為三層聯排,整體風貌為新中式風格,新社區內布置有健身器材、綠化小品,力求最大限度滿足村民居住需求。東夏村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項目涉及472戶村民,新建農房保留鄉村肌理,體現江南風貌特色,彰顯富有活力的石湖蕩歷史文化風貌。
“我們家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外墻剝落,內墻滲水。本來是想翻新的,結果遇到了平移的好政策,省下了不少錢。如今一家人住上了三層樓的小洋房,居住環境大大改善。”松江區石湖蕩鎮東夏村村民張建瑛喜笑顏開。
之后的兩年里,泖港鎮曹家浜村、曙光村,葉榭鎮東石(興達)村、井凌橋村先后被評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單位。其中,東石(興達)項目平移至興達村歸并點位,共涉及751戶村民。這是松江區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以來的首個跨村平移案例。
跨村平移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土地節約集約整合,歸并平移節地率達到25%以上,通過土地減量,預留建設用地指標,進一步釋放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空間,為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創造了條件;同時,集約資金使用,針對平移歸并項目,市、區兩級明確了基礎設施配套補貼、節地補貼等多項補貼標準,對實施鎮而言,比起進鎮上樓的資金壓力較小。此外,集約配套設施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社區服務站、中心衛生室、幸福老人村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高品質鄉村公共空間,進一步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差距。同時進一步優化了村莊布局,促進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激活農村的發展潛力。
農村危房改造 讓“憂居”變“安居”
農業農村部:推廣良種 積極抗旱 有效減輕災害損失
“致敬脫貧攻堅 助力鄉村振興”公益助學首批項目試點落地
農業農村部開通“三秋”生產服務電話
江蘇第三輪農村改革試驗圓滿落幕
宿遷市泗陽縣:推行“四單四圖”“五網”融合 破解新型農村社區...
無錫江陰市:村社分離改革,讓農村發展更具澎湃活力
常州市武進區:深化宅基地管理改革 激活農村沉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