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11-15 21:12
金秋十月,走進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大中村, “布朗人家”農家樂里人聲鼎沸,幾個身著布朗民族服的服務員忙碌穿梭著把竹筍、野菜、姬松茸土雞湯等一道道充滿布朗山鄉風情的特色菜送上餐桌。
“每天都有訂單,9月份的時候就有人下了20多個國慶節預訂。”農家樂經營者、布朗族青年張海彪忙中有樂、忙中有笑。2015年,大學畢業的布朗族青年張海彪在自家山林辦家庭農場,先后養殖土雞、種植姬松茸。今年初,他又建起了農家樂和茶葉加工廠,推出了鄉村旅游項目,曾經落后、寂靜的布朗山,在鄉村旅游項目的帶動下,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背靠著青山發展產業致富,張海彪是施甸縣發展綠色產業走生態富民路的一個縮影。多年來,施甸縣通過恢復河谷地區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這三條路徑,來實現生態富民。
綠了一座山 種下“搖錢樹”
李成華是施甸縣舊城鄉新街村村民,5年前在山坡地上種了100多畝芒果,2年前開始掛果,每年都有20多萬元的收入。靠著這清香的水果,李成華過上了有“靠山”的好日子。
2015年以來,針對怒江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施甸縣通過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和退耕還林項目,以免費給群眾發果樹苗,定期進行種植技術培訓的方式,帶動種植經濟林果10萬余畝。特別是位于怒江支流枯柯河岸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充分利用地廣人稀的地域優勢,通過種植石榴、沃柑等經濟林果,發展林下雞、肉牛、種豬、中華小蜜蜂、種羊等產業后,戶戶都有增收產業,每年靠著家門口的產業,戶均實現增收5000元以上。
保護“老”產業 拓展增收路
施甸縣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區,境內擁有5萬畝天然富硒土地資源。目前,每年提供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種子占全國用量的80%以上。
在產業發展工作中,施甸縣以發展“富硒+”農業,打造綠色食品品牌,實施農文旅融合三條路徑,全力提升農產品價值。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幫助下,施甸縣積極申報天然富硒土地,開展農產品檢測,發現包括糧食等18類農產品中均富含硒元素。全縣共認證了茶葉、蔬菜、水果等“三品一標”農產品34個、綠色食品面積6706畝。
施甸“干欄片制作技藝”和“土罐茶制作技藝”入選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施甸土罐茶選用高海拔地帶的大葉種古樹茶葉,通過注冊商標、開設體驗店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施甸的茶文化。
發展旅游業 吃上“生態飯”
在“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抗日江防遺跡群紅色旅游的輻射帶動下,施甸充分挖掘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人文習俗,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在施甸縣山邑社區,沈非是第一個依托村里的濕地資源開發農家樂的村民,他和妻子把家門口就能采摘到的荷葉、荷花做成品種豐富、色香味俱全的荷葉宴招待游客。
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開起了農家樂,頗具特色的荷葉宴、小魚宴、野生菌宴、南瓜宴、爆炒小龍蝦等美食帶著青山綠水的原生態味道,讓更多人嘗到自然的饋贈。每年到山邑賞荷、品嘗生態美食的游客均有10余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達1500余萬元。
十年來,施甸縣山坡綠了,鄉村美了,人民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2021年,實現生產總值100.2億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長8.8%。
作者:楊麗娟
記者 郜晉亮
[湖北]政府扶持,黨員帶頭,八任書記接力干——一株百年葡萄“枝...
【喜迎二十大】劍河:秋冬種植中藥材,拓寬產業富民路
我們這十年丨金洞:加快建設生態旅游示范區 碳匯經濟先行區
秸稈還田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88%
貴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
常德探索水稻秸稈產業化利用新模式 “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小菌菇長成富民大產業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山東萊西萬畝冬桃成熟上市 生態致富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