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2-11-07 13:45
“三農”這十年

2012年至2022年,十年跨越,我們交出了彪炳史冊的新時代“三農”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這十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魚供給充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3日)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提供了戰略保障。
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在2012年糧食產量突破1.2萬億斤的高起點上,2015年登上1.3萬億斤新臺階,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糧食產量達到13657億斤,創歷史新高。稻谷、小麥自給率穩定在100%以上,庫存能夠滿足一年的消費需求。2021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

糧食產能不斷提升,關鍵在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盯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物質基礎。
地之不存,糧將焉附?我們堅持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既要厚實基礎,又要深挖潛力。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2年底,將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4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先后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1450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超2億畝。近年來,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持續向好。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相當于每畝糧食產能提升35公斤。

“好種產好糧”,要想多打糧、打好糧,離不開好種子。近些年,我國種業發展有了很大進步,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重要貢獻,農作物自主培育品種面積占比95%以上,畜禽、水產種源供給率分別超過75%、85%,做到了種源立足國內總體有保障、風險可管控,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優質專用品種加快推廣應用,主產區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從16個增加到50個,水稻品種優質率從22%增加到50%以上。

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這十年,我們不斷健全“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為糧食生產能力提供支持保護政策。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政策穩預期、兜底線重要作用,2022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小麥最低收購價每百斤分別比2012年提高8元、8元、26元。持續加大糧食生產補貼力度,穩定種糧農民預期,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2022年,中央財政安排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支持糧食生產的資金超過3000億元。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努力實現政策保本,讓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提高。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2016年開始實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對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共同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形成全國上下重農抓糧、務農種糧、節糧減損的良好氛圍。

著眼于實現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光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守穩“糧袋子”的同時,切實守好老百姓的“菜籃子”“肉盤子”“油瓶子”。十年來,我國主要“菜籃子”產品產量穩步增長,2021年,全國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禽蛋、奶、茶等“菜籃子”產品總產量達13.04億噸,比2012年增長25.5%;人均占有量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菜果茶、豬肉、羊肉、禽蛋、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水產品產量連續33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每5條養殖魚就有3條是中國的。
為讓“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國家啟動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夏收油菜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預計大豆面積增加2200萬畝以上,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保持穩定。同時為解決玉米大豆爭地矛盾,探索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實現玉米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2022年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1500萬畝以上。

十年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體系加快構建,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不斷優化,肉蛋奶菜果魚實現周年生產、供應能力穩步增強,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高,市場上農產品豐富多樣、四季穩定供應。
農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的指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到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
這十年,農業機械化進度加快。農機裝備總量不斷增加,作業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生產進入機械化主導新階段。202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較2012年提高近15個百分點。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大豆、油菜、馬鈴薯、花生、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逐年提高。全國農機服務組織數量、農機作業服務面積、作業服務收入分別比2012年增長15.81%、66.38%和51.90%,農機社會化服務已拓展到農業產業各領域各環節。同時,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設施畜牧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勢頭加快,養殖模式從“人工喂養”逐步轉向“人管設備、設備喂養”。大型生豬、蛋雞、肉雞養殖企業在飼料輸送、飼喂、環境控制、糞污處理等關鍵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全覆蓋。

這十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推進。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消化吸收、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創新引領、全面突破轉變,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4.5%提升到2021年的61.5%。通過種業創新攻關,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更新迭代加快,種業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制種大縣獎勵政策等,已建成甘肅玉米、四川水稻、海南南繁、黑龍江大豆四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216個國家級基地縣、262個核心育種場站,保障了全國75%以上的農作物和畜禽用種需求。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填補了國內空白,品種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不相上下。

這十年,農業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與10年前相比,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了19%、48%、25%,實現了“增產又減污”,農業發展的綠色底色越擦越亮。化學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效果顯著,2021年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17%以上,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減少13.8%。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為主要利用方向,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1%。農田“白色污染”治理成效顯現,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585個畜牧大縣全覆蓋,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以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積極成效,產地環境明顯改善。

這十年,智慧農業快速起步。農業作業從“跟著感覺走”逐漸向“數據說了算”轉變,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農業作業監管終端安裝超過12萬套,可實現全程作業實時位置監控、管理,服務作業面積2億畝次,作業效率提高20%以上。集成運用遙感、物聯網、無人機、智能農機裝備、作物模擬模型等技術,圍繞大田作物耕、種、管、收的數字化需求,實現作物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和精準化作業,大大減少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生產品質和效益。主要畜禽品種數字化養殖技術開始產業化應用,打破“差不多”“大概齊”的傳統養殖模式,實現溫度、通風、飼料供應、擠奶撿蛋、糞污處理的自動化控制和調節。其中,家禽養殖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趨勢明顯,2021年蛋雞、肉雞養殖規模化率分別達到81.9%、85.7%,比2012年提高了16.4和15個百分點;水產養殖應用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也實現了可視、可觀、可測。
錦繡大地為名,非凡十年為證。這十年,農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偉大歷史已經書寫,光輝未來還將織就。重要的時間節點,關鍵的奮斗坐標。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億萬中國人民必將團結一心、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農業現代化新篇章!
身邊的變化 | 鄉村煥然一新 農業農村現代化闊步前行
喜迎黨的二十大 · 特稿丨新時代強農印記
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中國熱科院在農業廢棄物合成PHA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黑龍江:智慧農業助力豐產豐收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非凡十年看優勢丨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從基...
[重慶]山東特色品種“飛”進重慶,累計引入24大類120多個農業品
[遼寧]遼陽:深耕現代農業 實現集群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