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2022-10-24 14:37
巍巍羅霄山東麓,廣袤湘東大地,稻菽千重浪,鄉村美如畫。
黨的十八大以來,株洲將“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以湘贛邊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統攬“三農”工作全局,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
接續奮斗譜華章,千里沃野織錦繡。
近兩年,在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背景下,株洲市農業農村部門真抓實干、銳意進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獲得感持續提升,為培育制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貢獻力量、奠定基礎。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60萬噸左右
9月中旬以來,攸縣5.2萬畝雜交水稻迎來收割季,農戶正忙著搶收。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攸縣通過大力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每畝地成本降低100余元。
攸縣被譽為“湘東糧倉”,去年糧食總產量43.65萬噸。今年,該縣全面推進拋荒耕地治理,水稻種植綜合機械化率達85%以上,糧食總產量或超去年。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4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三農’工作兩條不容有失的底線任務。”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表示,“株洲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要求,著力提高項目建設水平,努力夯實農業生產基礎,鞏固糧食生產能力。”
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恢清深入調研,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堅決防止耕地拋荒,持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目標明確,措施精準。株洲迅速出臺嚴格補貼發放、實施獎補激勵、加強核查管理等七條“硬招”,要求各縣市區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扎實有效抓好耕地拋荒治理工作。
壓力傳導,責任落實。醴陵出臺系列文件,籌集資金600余萬元,按180元/畝的標準,對拋荒治理的種植戶和經營主體給予補助;攸縣大力推行耕地拋荒治理,對全縣45186畝拋荒土地進行編號銷號,撂荒耕地重新變成良田;茶陵將治理耕地拋荒責任壓實到村到組……
為破解“靠天吃飯”,株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田間道路不通、溝渠不暢,以及得不到及時灌溉、排澇的低產田,制定“手術時間表”,真正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向科技要生產力,株洲遴選技術指導員220名,在攸縣、醴陵、茶陵、淥口等建立“三一工程”核心示范基地,實施優質稻高效綠色栽培、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稻油輪作全程機械化耕作等技術。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數字無言,卻是最有力的證明。
近年來,株洲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4.9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171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62.68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33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60萬噸左右。
到2021年,株洲農機總動力達到425.28萬千瓦,比2012年提高53.2個百分點,年均增長4.9%;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3.7%,比2012年提高19.5個百分點。
目前,株洲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0%,分別比全省水平高4個和3.2個百分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57元,年均增長9.0%
本土成長起來的唐人神,是工業株洲“神一樣”的存在。
今年7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22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中,唐人神以124.81億元的品牌價值排名第430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株洲堅持走全產業鏈布局、產業化經營和產業融合的道路,用發展工業的思維發展畜牧業,通過理順發展機制、重塑產業格局、培育全新業態,實現生豬養殖跨越式大發展、大升級,全市年生豬出欄量超過300萬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8%,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成為農業經濟的第一大產業。
工業化思維,入村入戶入心。
9月下旬,首屆“株洲王十萬黃辣椒”文化旅游節在淥口區龍船鎮舉行。今年,淥口區種植黃辣椒5700余畝,預計全年產量5000多噸,全產業鏈產值達3億元。
醴陵市板杉鎮寨下村,一株平凡無奇的艾草,經過全自動艾葉提絨、艾草精油提煉和成品包裝,變成艾條、艾精油、艾浴包等多種產品,從養生品延伸到日化品,一年的銷售額可達500萬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關鍵,也是目標。
株洲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胡長春一再表示,要抓好“加強農業市場主體培育、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項重點,匯聚“改革創新的活力、科技創新的智力、機制創新的動力、要素創新的效力”四項合力,多渠道、多舉措、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株洲市副市長白云峰說,要繼續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現代農業發展短板;要充分挖掘和培育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做大做強產業。
真抓實干,久久為功。
株洲利用“互聯網+”平臺等優勢,文旅搭臺唱戲,持續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炎陵縣60家企業進駐電商,黃桃銷售微商達646家。“e品攸州”實現產值1950多萬元,助農增收570多萬元。
龍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株洲培育出一批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炎陵黃桃入選“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通過“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標志認證;醴陵玻璃椒進入2022中國品牌價值農業農村部推薦產品名單,品牌強度為758,品牌價值達1.75億元。
目前株洲共有36家企業授權使用“湘贛紅”區域公用品牌。炎陵黃桃、茶陵紅茶、攸縣香干、醴陵油茶、株洲王十萬黃辣椒、白關絲瓜等“一縣一特”產業初具規模。
10年不懈努力,株洲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示范園45個,市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園49個,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00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由2012年的22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103億元,增長5倍。
創新作為,農業產業邁步向前。
今年8月29日,全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現場會在茶陵召開。茶陵縣已建成冷庫228座,建成大中型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20家,冷藏能力達6萬噸,遍布全縣16個鄉鎮。基本形成覆蓋全縣的冷藏保鮮設施網絡,成功打造中南六省干紅辣椒集散中心和湖南省最大的姬菇產銷基地,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1年,株洲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46.8億元增長到259.4億元,年均增長4.2%,走出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新跨越。
株洲農民口袋越來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2908元增長到2021年的25657元,實現翻番。
涵養青山綠水
——農民日子越來越火,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美,美在青山綠水,美在宜居宜業。
今年暑假,攸縣網嶺鎮羅家坪村里傳來嘰嘰喳喳的聲音,一批批研學的學生紛至沓來,農戶們忙得不亦樂乎。研學旅行產業是羅家坪村的支柱產業之一,村里有50戶接待戶,帶動500多位村民增收。
近年來,羅家坪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先后引進了制衣廠、環保磚廠等21家企業。去年,羅家坪村實現工業總產值6500萬元,帶動村民增收452萬元。曾經的窮山村,先后獲評全國美麗宜居村、國家文明村,成功實現“逆襲”。
近年來,株洲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鄉村基層社會治理”四個升級,建設“特色產業、‘三農’人才、鄉風文化、生態環境、黨建引領”五大品牌,不斷擦亮農村的綠水青山,扎實解決農民身邊的一件件“小事”。
村村通工程扎實推進。全市所有鄉鎮通暢率100%、行政村通達率100%,村內主要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或剛改柔,公路總里程近1.4萬公里。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自然村有線電視、光纖寬帶網絡(4G)實現全覆蓋。
村莊清潔行動強力推進。100%的村實現長效保潔,全面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新建和改造垃圾中轉站38座;建成37座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并運轉正常,全市68個鄉鎮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污水亂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
整治“四類房”880萬平方米,改(新)建農村戶廁17.6萬個,農村戶用衛生廁所總數達63萬余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株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76個、市級美麗鄉村110個,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日子越過越紅火,農民群眾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株洲現建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個、實踐所107個、實踐站1392個,覆蓋率均為100%,構建起縣、鎮、村、點四級文明實踐網絡。全市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分別達到69.43%和92.65%,其中全國文明村鎮17個,省級文明村鎮26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置率達到100%,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100%;建成農家書屋1561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農民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株洲人自創的《趕著大鵝奔小康》等一批農村農民題材文藝作品,進村入戶。炎陵“訂單式”老百姓大課堂等一批形式新、規模大、影響廣、效果好的鄉村文化活動品牌,讓農民家門口就受到文化熏陶。攸縣“門前三小”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
鄉村綜合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全市實現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占比95.1%,“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1.03歲,35歲以下的占比30.66%。排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376個,全市所有黨支部“五化”建設全面達標。428支幫扶工作隊、1057名駐村干部,夯實鄉村治理力量。
株洲在全省率先出臺《株洲市村務公開實施細則(試行)》,并率先完成村務公開欄建設,全市村議事機構覆蓋率達到100%。
近3年,株洲廣大農村的村民議事堂開展議事活動5100多次,化解矛盾糾紛2.4萬余起,成功創建14個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5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株洲全域村規民約覆蓋率100%,在傳承優良傳統、倡導文明新風、淳化鄉風民俗和弘揚公序良俗中發揮了較好的社會規范作用。醴陵市網格化管理、攸縣新鄉賢治村等均取得良好成效,株洲基層社會治理經驗獲央視推介。
廣袤的株洲大地,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一步一步強起來。
藍圖已經繪就,逐夢惟有篤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株洲搶抓湘贛邊區域合作和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的重大機遇,堅持“聚焦、裂變、創新、升級、品牌”工作思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正鋪展一幅更為壯麗的新“豐”景。
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共同締造】宜城市委學教辦調研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
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
二十大時光 | 非凡“縉”十年 奮進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八方通達向未來
山丹:黨建引領搬遷 共創幸福家園
【二十大時光】上猶加油!踔厲奮發新時代,勇毅前行向未來
【二十大時光】發揮中醫特色 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