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日報 2022-11-23 20:35
“快看,就是這個羊肚菌,咱村應該也能種!”11月17日,鹽池縣青山鄉方山村黨支部書記吳婧指著抖音里的視頻,興奮地跟村里的幾名干部商量著明年的“新項目”。
“抖音、快手可是我給村里找致富項目的好渠道,看看別人都在做些啥,咋做的,心里就有方向了。”吳婧指著手機說,手里攥著新技術、腦子里有新思路,“新農人”才能當好“興農人”。
吳婧是土生土長的方山村人,她最明白農村的苦和累。2019年,24歲的她退役返鄉,當起了“兵支書”。“接到老黨支部書記邀請我回村的電話,我考慮了整整兩天,留城還是回村?說實話啊,選擇很難。”“既然國家、家鄉需要我,我就應該回去。我是年輕人,喜歡挑戰,鄉村振興這個‘新戰場’,也讓我覺得很酷。”
然而,“兵支書”聽起來很酷,做起來卻很“土”,要做好則更難。和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不一樣,種植、養殖、技術、銷售……這些是她每天工作、生活的關鍵詞,“單調的生活、陌生的工作讓我不止一次打起了退堂鼓。”吳婧說,當時真想放棄,但5年的軍旅生活讓“咬牙堅持”的性格刻在了她的骨子里,“既然做了就要堅持到底。年輕人怕什么!”
有了決心,接下來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吳婧千方百計找項目。2020年,吳婧和黨支部成員研究選定“芝麻香瓜”這一致富項目。幾經輾轉,村黨支部為村里爭取到專項資金,建起10座溫室大棚,對原有的110座拱棚進行升級改造,讓該村的芝麻香瓜提前2個月上市。為拓寬銷路,吳婧引導村民依托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開展線上銷售,并與快遞公司合作,解決芝麻香瓜的銷售、運輸等問題。2022年,方山村芝麻香瓜產業實現年增收700萬元的目標,戶均增收1萬多元,惠及108戶391名群眾。
初冬的方山村香瓜種植溫棚里,綠意盎然,一行行整齊的綠植沿著吊在空中的繩子向上攀爬,大片綠色中間點綴著黃色小花和剛長出的深綠色果實。相比初冬的室外,這里溫暖、熱鬧、生機勃勃。
“這茬芝麻香瓜,改進了種植技術。”吳婧向記者介紹,瓜苗不趴在地上而是吊在空中長,這樣既能節省每根瓜苗的占地面積,而且光照更好。“我們多動一點腦筋,種植技術改進一點,村民們就能掙得更多一點。”吳婧說。
“今年,我們還實驗自己培育瓜苗。”吳婧指著一小片瓜苗說,第一次育苗失敗,她當時也猶豫了——這條路能繼續嗎?要不就維持現狀?“當兵的時候跑5公里,最難熬的就是最后幾圈,寒冬臘月,大汗淋漓,眼淚和鼻涕凍在一起,也得堅持到終點。”想到這些,吳婧再一次選擇了堅持,于是有了第二塊試驗田。這次,她天天往瓜棚跑,看瓜苗長勢,遇到難題給技術人員發微信,請他線上指導。“目前來看,我們自己培育瓜苗是可行的,等試驗成功了,不僅能滿足我們自身的種植需求,還能賣給周邊農戶,我們村村民又多了一筆收入。”給記者算著一筆筆增收賬,經過了黃土地的“洗禮”,27歲的吳婧已經非常老道、專業,她說:“讓村民們有錢賺,是我的任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個個致富項目落地生根,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村創業就業。種溫棚、搞養殖,冷清的村落人氣旺了。50歲的吳彥杰在外打工10余年,今年也回到村里,因為懂一點技術,當起了溫棚管理員,每個月勞務工資就能收入5000多元,“過去打工,每年就能掙個五六萬元,現在在家一邊自己種著幾十畝地,一邊在村上管理溫棚,一年能收入八九萬元,還能照顧家人。”吳彥杰笑著說:“我還年輕呢,跟著村里好好干,以后日子更紅火。”
鄉村振興希望在人,更在年輕人。吳婧認為,鄉村將來會是年輕人的鄉村,越來越多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會和她一樣扎根農村,帶給農村更多生機和希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我們年輕人,備受鼓舞,對前路更有信心。接下來,我們還打算試種羊肚菌……方山村果樹種植面積有700多畝,我們還想打造集采摘、休閑垂釣、農家樂于一體的生態游……”暢想著未來發展規劃,吳婧無比自信、堅定。
記者:楊學農 邵珍珍 陳郁 蒲利宏
丘北:非遺文化產業成群眾增收致富新亮點
大寨鎮:鄉村振興新引擎 小鹿蹚出致富路
[北京]保障菜籃子,拓寬致富路!木林鎮2200余畝冬儲大白菜喜獲豐...
福建福安2萬余畝臍橙豐收上市 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天祝縣紅大村:冬季溫棚種出致富好“錢”景
小小食用菌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二十大精神在楊凌 | 新農人陳敏儒:把奮斗足跡留在鄉村振興征途
【鄉村振興】贈科鄉八埡村三郎絨姆——巧手“縫”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