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16:40:02
“黨水北流”是敦煌八景之一,描繪的是黨河水流經敦煌大地的壯觀景象。黨河造就了敦煌盆地,滋養著敦煌綠洲,哺育了敦煌文化,是敦煌人民的母親河。連日來,大型現代敦煌曲子戲《黨河情》在敦煌熱演,紀實性的劇情讓敦煌兒女沉醉其中、無不動容,劇目充分展現了敦煌人民“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演出后在市民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在《黨河情》首演現場,臺下觀眾聚精會神,臺上演員精神飽滿,緊湊連貫的劇情徹底征服感染了現場觀眾。據了解,《黨河情》劇目于2021年開始籌備,劇情以黨河水庫修建為背景,講述了敦煌普通農民丁旺泉家兩代人,為建設敦煌水利事業苦干實干,無私奉獻和一代農民牛連長、高大奎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王副總等在當時資金物資極為匱乏,沒有現代化設備等情況下,戰勝種種困難,用鐵锨、镢頭、鋼釬、大錘和架子車,修建黨河水庫的英雄故事。

《黨河情》編劇何奇說:“整個戲劇通過小人物演繹大故事的表現方式,展示了勤勞智慧的敦煌人民,不怕困難,戰天斗地,務實奉獻的精神風貌。我是敦煌人,70年代曾參加過黨河水庫的建設。親身經歷過那種火熱、隆重、壯觀的勞動場面,親眼見過敦煌人民艱苦奮斗的情景,親耳聽過這個工地上發生的英雄故事。那時候吃大苦,流大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我們不能忘記,更不能丟掉。”



敦煌人民用勇敢的精神和勤勞的雙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用科學的智慧用起了黨河水,使黨河水按時節按農需灌溉著敦煌肥沃的土地。《黨河情》以真實歷史為創作背景,再現了20世紀70年代敦煌舉全縣之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組織群眾不畏艱難險阻、敢于攻堅克難,建設黨河水庫的奮斗史,也歌頌了敦煌人民的篳路藍縷之功和群體英雄事跡,展現了敦煌兒女“堅守大漠 甘于奉獻 勇于擔當 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黨河情》導演田學林說:“我們編排這個戲,非常具有前瞻性。通過舞臺劇的形式,重新演繹那段歷史,讓人們記住那些英雄們,更重要的是記住他們那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其次就是我們這一次用敦煌曲子戲這種音樂形式來編排這個大戲,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敦煌曲子戲它也是敦煌的一個地方小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次通過這個音樂載體來演繹這段故事,可以讓我們的敦煌曲子戲更好地傳承、發展、創新,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的敦煌曲子戲。”



現在的黨河水庫,寬闊平坦,氣勢雄偉,風光迷人。殊不知在40多年前,無數建設者用雙手雙肩和簡陋的機械設備建起了這座雄偉壯闊的水庫。千年黨水流,悠悠敦煌情。每一個敦煌人應該銘記黨河水庫的這段光輝歷史,銘記那些為修建黨河水庫而付出辛勞乃至生命的老一輩敦煌人。記者通過幾番輾轉,找到了幾位當時參加水庫修建的工人。高德福是1970年參加水庫修建的,在他的記憶里,剛去修建水庫的時候,吃飯睡覺都成問題。

高德福說:“一天上去了18個人,拉去的帳篷搭也搭不起來,第二天下午就在爛墻壁上,放了幾塊布把帳篷搭上,18個人先住下,把住的地方找好。吃的方面,鍋都沒拿上去,拿了個水桶,到黨河把水提上來,把面和上,用拉去的柴,用桶子煮著吃了兩天飯,才把廚具拉上去,那個時候清理壩基,著實把人苦壞了。”





就這樣,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戰勝各種困難,心往一起想,力往一處使,共同修建黨河水庫。據有關資料記載,修建黨河水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當時去了兩千多名青壯年,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工程浩大,當時施工技術落后,條件有限,靠的是锨、鎬、鋼釬、架子車和肩膀,奮斗了四年。完成工日268萬個,移動土石148萬立方米,建成了高53米,長221米的大壩,最終截住了黨河水。顏金秀也是參與黨河水庫一期修建的工人,作為女同志,她和一起干活的姐妹們巾幗不讓須眉,克服種種困難,一腔熱血,只為了實現為敦煌人民造福的夙愿。

顏金秀說:“在我看來,那時候修水庫,女的可多了,干活也很賣力。女的在那里,住不好,那時候在戈壁上挖一個槽,一個挨著一個就那樣睡了。虱子又多,也沒有換洗衣物。但是那個時候大家都有個心愿,就是‘給八萬敦煌人民造福’,把水庫修成,把水儲存下,就可以種好糧食,所以說大家都一心一意地干活。現在想起來就是覺得確實辛苦,但是那時候不覺得那么苦。”




從初建到后面的擴建,一期接著一期干,像是一場接力賽,數萬人前仆后繼,有百余人傷殘,還有十幾人殉職長眠于此。正是這些勞動者,他們用雙手、智慧、汗水和生命,截住了洶涌的黨河水,蓄水成庫,讓黨河水不再泛濫,更好地為敦煌的農業和人民生活服務,讓農民的小麥、棉花、玉米按時澆水,敦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時至今日,對敦煌農業發展、生態調節、人畜飲水等仍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水庫建設者李培才說:“黨河水庫修成以后對敦煌農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看《黨河情》這個劇情排的場面非常真實。在那個條件下,大家憑著那股干勁,白天晚上連軸轉,一天干十幾個小時,那時候經濟條件也差,連個機械也沒有,就是拿著鐵锨,僅僅是爆破就犧牲了好幾個人。我看了很受感動,我覺得這個劇排得非常有意義,應該讓全市人民都看一下,特別對年輕一代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了解我們敦煌現在發展的水平,水利建設這么好,來之不易,都是幾代人通過艱苦奮斗、流血犧牲換來的。”



隨著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換工程的實施,2019年底,敦煌人民“直接飲用”黨河水庫地表水,黨河水庫與敦煌人民的關系更加直接緊密,黨河水一直以來都是敦煌人須臾不離的“生命線”。


![]()
黨河縈帶,源遠流長,穿山出峽,滋養敦煌,澤被萬民。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更不能忘記!正是這一代代、一批批平凡的勞動者,用他們的智慧、汗水和生命,推動和開創了敦煌水利事業新局面,打開了美好生活的大門,使我們一步步走進幸福的今天。在這里,我們也要呼吁廣大市民朋友行動起來,保護“母親河”,科學利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讓敦煌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奮力走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
“五治融合”開創臨城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
優環境強信心 抓項目謀發展 拼經濟促振興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
【強工業 強縣域 促發展】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山丹縣2022年...
《百姓看聯播》專題報道——一年之計在于春 項目建設正當時
央媒工程再創佳績!20余家中省主流媒體聚焦報道楊凌這一科研成果
敦煌:培育壯大外貿企業 力促外貿保穩提質
敦煌果農不負農時修剪忙 剪出果樹“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