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 2022-07-07 14:35
“我們一個月賺了2300元,如果我在外面工作,即使和我的孩子一起,也賺不到這么多錢。”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晨佳芒加鎮(Changa manga)的蠶農穆罕默德·阿斯拉姆(Muhammad Aslam)說。
阿斯拉姆的這筆收入來自養蠶。從買來蠶種,到蠶寶寶孵化、吐絲,賣出蠶繭,一共45天。“看,我們一家五六個人,一個季節能養兩包蠶(一包約3000-4000個蠶種)。”阿斯拉姆開心地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我們用這筆收入給雙目失明的孩子治好了眼睛,還可以給孩子們買新衣服。”
過去,阿斯拉姆所在的鎮多數家庭貧困交加。有些家庭日均收入不足16元,低于世界銀行劃定的巴基斯坦貧困線日人均收入3.2美元(約21元)。
現在不少家庭開始養蠶謀生。“今年春天我們周邊的家庭大概養了1500包。很多人過去騎自行車,養蠶后換成了摩托車,還可以供孩子們上學、結婚。”阿斯拉姆說。
在巴基斯坦,阿斯拉姆們的養蠶增收經驗能復制嗎?蠶桑產業會成為巴基斯坦的增收減貧密碼之一嗎?
引進中國蠶種 每家每年增收5千元
時間回到2018年,當時,旁遮普省農民多飼養保加利亞蠶種,由于夏季炎熱,遠高于養蠶的最佳室溫25°C,所以只能在春季飼養。這意味著一年只有一季能養蠶賺錢,收入增加有限。
“那年起,我們引進中國蠶種,質量更好,產量和抵抗力都很好,而且春秋兩季都能養。當年就進口了300包蠶種,2019年進口增至600包,”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林業局桑蠶產業部副主任穆罕默德·法魯克·巴蒂(Muhammad Farooq Bhatti)說道,“今年晨佳芒加鎮有1000個家庭開始養蠶。”
對巴基斯坦農村家庭而言,養蠶占用時間不多,帶來的額外收入卻很可觀。巴蒂解釋道,由于蠶吃桑葉主要在最后7天(桑葉食量占總食量的85%以上),蠶農一般只需在這7天密集采桑養蠶,其余時間可以繼續從事養牛、種田等農活兒。
收入方面,巴蒂算了一筆賬,一包蠶種,購買成本約65-80元,產出35-40公斤的蠶繭,蠶繭售價每公斤約40元,一包蠶種收入就是1000-1300元。養蠶所需桑樹由政府統一種植,一個季節桑葉采摘費約5元。如果一個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孩子和祖父母等四、五個人,養三包蠶種,收入大概2500-3000元。如果一年養兩季,收入約5000元,平均每月增收400-500元。
隨著農民養蠶技巧、經驗的提升,蠶繭產量還有望翻倍提升。提供蠶繭的布拉克進出口公司(Buraq)中方負責人何玉冰說,同一品種的蠶種在中國可產蠶繭50-60公斤,約是巴產量的1.5倍。
引進矮桑樹 6畝地養活10包蠶種
對蠶農而言,養蠶除蠶種外,桑樹是另一重要影響因素。蠶只吃桑葉,后期每天食用4-5次,一包蠶種能吃掉重達100多公斤的新鮮桑葉,進食多少將影響蠶的大小、蠶繭的產量。
“我們父母那輩人需要爬上桑樹摘葉子,桑樹高約9-12米,稍有不慎,就會摔成殘疾,還有人因此喪命。”阿斯拉姆說,而且一到秋冬季桑葉就會掉落,無法養蠶。
后來巴基斯坦曾引進日本桑樹,但是效果不理想。“日本桑樹的葉子很薄,蠶食用后產生的絲很少。”從事絲綢生意10年的穆罕默德·阿明(Muhammad Amin)說。
為此旁遮普林業局桑蠶產業部引進了中國桑樹。“桑蠶產業部為我們提供了小桑樹,站在地上就能摘到葉子,孩子和老人也可以,冬天也有桑葉。”阿斯拉姆滿意地說。
巴蒂對從中國引進的桑樹品種也非常滿意,“如果土壤合適,6畝地能種250棵優質桑樹,它們的生長速度非常快,今年一月種下,明年二月就能長出大葉子,6畝地的桑樹能養10包蠶種,這意味著300公斤的蠶繭。原本采摘40公斤葉子需3小時,現在30-45分鐘就搞定,可節約75%的人工成本。”
發展桑蠶業不只能為巴基斯坦農民減貧增收,在巴基斯坦外匯捉襟見肘的當下,還有一層更現實的意義:推動進口替代,減少外匯支出。
替代7億美元的蠶絲進口?
在生絲加工廠,絲綢生產商穆罕默德·亞辛(Muhammad Yaseen)忙著將收集到的蠶繭進行晾曬,并用熱水浸泡,加工成生絲。生絲柔軟滑爽、富有彈性,是高級紡織材料,在工業、醫學等方面也有重要用途。“用中國進口蠶種生產出來的優質生絲非常細,它將被送往卡拉奇做成布料,出口迪拜。”
亞辛告訴記者,這項業務在二十年前更為普遍。如今正在消失,主要原因就是蠶種稀缺,盡管已經開始進口蠶種,但依舊不夠,“如果巴基斯坦能生產足夠蠶繭,我們就不需要從阿富汗進口。”
蠶繭的短缺也制約了外商投資、繅絲產業的發展。何玉冰告訴記者,早在2018年就有中國浙江企業來旁遮普省考察,想建立絲綿被工廠,但每年至少需要10萬公斤蠶繭的供貨量,當時旁遮普省的蠶繭產量遠遠不夠。即使在今天,蠶繭產量也在幾千公斤左右。何玉冰希望進一步推廣養蠶產業,“我們的目標是培訓4萬蠶農,5年內將蠶繭產量增至4百萬公斤。”
巴基斯坦對生絲、蠶繭的需求量很大。“我們每年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生絲、蠶繭,用于紡織和制藥業。如果這些生絲、蠶繭能在巴基斯坦生產,那么這筆資金將留在我們的國家,數萬個家庭將實現就業,貧困率將顯著下降,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巴蒂分析說。
據巴基斯坦國家統計局,巴基斯坦2021-2022財年前10個月進口合成及人造蠶絲(SYNTHETIC&ARTIFICIAL SILK YARN)7.2億美元,同比增長27%,超過2020-2021財年全年的進口額6.6億美元。
在何玉冰看來,不只是進口替代,蠶絲產業更有潛力成為像棉紡織業一樣的出口支柱產業。蠶絲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市場需求,以中國蠶桑產業為例,作為全球最大桑蠶絲綢生產、出口國,中國蠶繭和生絲產量占全球80%以上,2021年出口蠶絲6.5億美元。其中,中國廣西2021年蠶繭產量達到40.74萬噸,占中國的55%。
潛力:本土育種 桑樹加工
未來巴基斯坦如何獲得更多蠶種,提高桑蠶產業生產力?中巴還有哪些合作空間?
巴蒂認為,首先,進口蠶種最大問題之一是稅收。
“貨物到達機場后,要被征收17%銷售稅、12%所得稅、6%關稅和其他費用,導致價格比中國高出50%多。”他說,巴基斯坦一包蠶種售價66元,而在中國蠶種以每包25元價格提供給農民,即使在印度,也不到33元。
“如果在巴基斯坦繳納稅款可免除,向農民提供的蠶種價格降到約33元,我相信,5年內,養蠶將擴展到5萬個家庭。”巴蒂說。
此外,也可以通過專業培訓,嘗試本土育種。
“蠶種培育高度專業化,目前巴基斯坦大學甚至農業大學對這一領域研究較少,如果巴基斯坦專家或官員有機會到中國接受相關技術培訓,或中國專家能來巴基斯坦進行交流將大有裨益。”巴蒂說。
巴蒂期待能實現本土化育種,“如果能在巴基斯坦生產蠶種,每包成本只需約6.6元(約目前售價的1/10),這樣有助解決蠶種長期供應問題。”
節流,也開源。
除降低蠶種成本外,桑樹還有很大增值空間。“桑葉具有抗氧化作用,如果做成桑葉茶,可以調解血糖和血壓。用桑樹枝條做成籃子,一年也會有約1000元的收入。”巴蒂說。
一個新的桑樹品種也在研發中。在中國河北正定縣,桑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吳占文正在研究一種名為蛋白桑的品種,期望桑樹創造出更高價值。蛋白桑,顧名思義,富含高蛋白,葉子蛋白可達36%,枝條蛋白可達28%,可作飼料、食物。“在中國1英畝蛋白桑可產生高達9萬元的利潤。”吳占文說,“桑樹全身都是寶,蛋白桑有清肺消炎功效,桑芽中富含物質具有抗糖尿病作用。”桑葉還廣泛應用在保健、中醫等領域。
有價值,更好養。“蛋白桑生命力旺盛,根系發達,可在鹽堿地、水澇地、風沙地等種植。我們之前已經在中國新疆成功種植,巴基斯坦和新疆氣候相似,我們可嘗試將這種抗干旱、耐高溫的品種帶到巴基斯坦試種。”
“養蠶以家庭為單位,很適合在農村地區推廣,在巴基斯坦有很大發展潛力。”巴蒂期待,蠶桑業能為巴基斯坦67萬個家庭提供減貧增收的機會。(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彩萍 陳佳琪)
今年首批巴基斯坦芒果即將抵華,全年預計出口100噸
“中國食用菌之都”福建古田厚植食用菌文化土壤
高質量農耕端穩中國飯碗
中國一拖海外品牌(YTO):連續3年獲歐盟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資金支...
鄉村建設補短板升級,重在為農民需求而建
河南新麥品質好價格優 農民“糧出手 錢到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份工業物流保持平穩增長
“莊稼漢”周雷:讓“中國稻”給世界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