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2022-09-05 13:09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湘潭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投入,“托底”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2019至2021年,該市共建成高標準農田37.21萬畝,示范片2000余畝。湘潭市、湘潭縣、湘鄉市先后獲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先進市、縣或省政府真抓實干激勵縣。
去年,湘潭市統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2.19億元,比上年增長2%,完成新建高標準農田13.69萬畝,高效節水灌溉0.48萬畝任務,確保全市糧食產量在121.81萬噸以上。
“化零為整”
畝產效益節節高
大片規則的田地、阡陌縱橫的機耕道、伸向遠方的溝渠……走進湘潭河口鎮中灣村,一派“良田美景”盡收眼底。
“現在從耕田到收割都可以一人完成,這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諸多優越性。”湘潭縣河口鎮中灣村楊師傅介紹,過去村里的稻田零零散散、大小不一,因為大型機械在小塊田里操作不方便,大多只能用小型機械。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后,使用大型機械減輕了勞動強度,耕作效率提高了近兩成。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對土地進行連片整治,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民持續增收的保障。
近年來,湘潭市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高位謀劃、高標準設計、高質論證原則,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在項目選址時重點布局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通過整合小而散的“補丁田”“巴掌田”“皮帶田”,集中連片規劃設計,宜機化田土改造,實現小田變大田,既有利于土地適度集中規模經營,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同時,組建農業、水利和財政等各行業領域評審專家庫,對縣(市、區)擬建設的重點區域和建設內容進行查勘、會商論證,并提出建設建議和意見。
今年,湘潭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任務14.78萬畝。目前,項目初步設計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并報省廳備案。
“先建后補”
讓農民盡早受益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民盡早受益。湘潭市創新提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承建農村中小型項目的指導意見,率先開展“先建后補”模式試點,通過資金自籌、項目自建等方式,有效化解了農時與建設的矛盾。
“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般在3、4月份批復,6、7月份完成招標,在水稻種植期往往無法施工,導致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支出進度慢,項目效益發揮遲。”湘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湘潭縣分水鄉春靜水稻合作社自籌資金150萬元,組織當地農民群眾,承接2021年高標準農田“先建后補”試點項目,對6座山塘和一條干渠進行清淤疏浚、防滲加固等,幾十萬元財政資金發揮了百萬元的社會效益。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清楚。“先建后補”項目在做到“六個統一”的基礎上,簡化優化了項目審批流程,項目由主體自主申報、自主建設,項目主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短板對建設內容具有充分主導權,自建自用自管,既有利于增強實施主體的主人翁意識,又有利于加快項目進度、提升工程質量、提高建設實用性,有力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多方合力
強化項目建設監管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湘潭市農業農村部門,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關鍵環節,全面加強項目實施全流程監管,嚴格督導安全施工,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
近年來,湘潭市率先在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新引入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機構,采用實測、巡視、比較、影像佐證、會議講評等“五位一體”方式進行項目監管。通過嚴把工程計價、工程變更和簽證、計量支付“三個制度關”,建立當天審計日志、建立全過程造價咨詢周報制、建立全過程造價咨詢工作臺賬,實現提前預判、為工程驗收結算提供翔實依據、對現場簽證和隱蔽工程驗收保證時效性和真實性的預期目標。
此外,湘潭市農業農村局采用購買第三方全過程質量監督管理服務的形式,解決任務重而基層專技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強化項目管理,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確保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高質量完成。
莊稼一枝花 全靠糞當家 ——吉林省全域統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
陜西楊凌:高標準建設特色鮮明的農業自貿試驗區
河南濟源:做好“加減乘除”法 全力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安徽潁上:激發綠色發展新動力 扎實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著眼建設農業強市 著力做好五個提升 長春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城
國家發改委下達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專項2022年中央預算內...
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時代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百年大黨推進...
四部門聯合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分類推進黃河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