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 2022-12-03 15:30
原標題:750萬斤“二圣梨”為何一果難求?
“老秦,預留5件梨子明天來取。”
“老劉,不好意思,今年的梨子都搶光了?!?/p>
7月9日,巴南區二圣鎮近萬畝梨園迎來采摘季,讓種植大戶秦昌全意外的是,今年的梨子居然3天全部售罄。
不僅是老劉買果難。今年二圣萬畝梨園的750萬斤梨子5天內都被賣空,出現了一果難求的場面,實現梨子的優質優價,還刷新了“二圣梨”的銷售記錄。
今年的“二圣梨”為何如此火爆?
化零為整
強化品牌保護提高議價能力
“二圣梨”有近20年的種植歷史,尤以二圣鎮集體村為代表。通過多年發展,梨子的名氣早已蜚聲全市,價格水漲船高的同時,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梨子品牌就是其中之一。
“有叫天坪山梨的,有叫二圣梨的,有叫翠冠梨的……”二圣鎮黨委書記劉俊軍說,天坪山只是一個產區名稱,翠冠梨是一個梨子品種,由于品牌意識不強,導致一個梨子叫出了多個名字。
2020年“二圣梨”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農業農村部評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獲得“雙地標”稱號。借此契機,二圣鎮加大了梨子品牌的保護力度,決定化零為整對外統一營銷宣傳“二圣梨”。
今年5月,集體村黨支部書記鄭孝前從鎮農服中心主任羅英手中接過“二圣梨”公用品牌授權書,從這一刻起,宣告“二圣梨”將走上品牌化營銷新路,進一步提升梨子的議價能力。未形成品牌前,一斤梨最貴能賣6元,今年“二圣梨”的地產均價提高到8元一斤,出現一果難求的局面。
去粗取精
標準化種植提升果子品質
品牌賦能助力“二圣梨”實現了優質優價。但一個新問題隨之而來——照著“二圣梨”現有的發展態勢是擴大規模,還是保持現有規模提升品質?
“必須向品質要效益!”劉俊軍說。一場關于梨子的標準化改造由此展開。
“梨樹種了快20年了,如果再這樣種下去,果子的大小、品質都沒得保障。同時,梨樹成林也不利于果子的機械化采摘。抽行后,梨樹看似少了一半,但優質果更多,梨子價格自然不會太低?!眲⒖≤娬f。
經過對比,改造后的梨園果子大小更均勻,口感也變得更入口化渣、脆嫩多汁?!八阆聛恚划€梨園的收入還增加了500元。”見效果好,2022年春,集體村的果農紛紛開始改造梨園。如今,通過梨園標準化改造,二圣梨的優果率從過去的30%提升到如今的80%。為增加產出效益,今年果農們還在林下套種大豆、蔬菜,實現一地生多金。
科技賦能
加快智慧果園建設提高單產
果樹抽行后,梨子的品質提升不少,但如何在保證品質的同時,還能提高果子的產量。二圣鎮嘗試智慧梨園的建設。
“今年初,我們在集體村拿了500畝梨園做示范?!倍ユ傸h委副書記盧姝娜說,為讓科技賦能梨園生產,二圣鎮正進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試點運用。
走進智慧梨園,一行行梨樹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耀下郁郁蔥蔥,黃色的水管在梨樹下縱橫交錯,梨園四周則是便利的溝渠,站在山頂俯瞰整個梨園,采摘便道蜿蜒其中,蔚為壯觀。
“有了這套系統,梨園生產再也不靠天吃飯?!编嵭⑶罢f話間掏出手機打開智慧梨園移動平臺。在平臺上可遠程、實時查看果園實際情況,同步記錄環境、土壤、蟲害、果樹生長等關鍵數據,通過AI圖片識別病蟲害,實現提前1周-2周確認病蟲害,及時進行蟲害預警。最重要的是,有了這套物聯網系統后,通過水肥一體化設施,能節約用肥降低成本,同時,每棵果樹也能做到營養的有效吸收,做到管理的精細化。
如今,通過梨園的智能化改造,梨子的品質不僅得到進一步提升,梨子的大小更均勻,口感也更好。值得高興的是,通過科技賦能,一棵梨樹的產量不降反增,既保證了品質又保障了產量,一舉多得。
農旅融合
深挖價值促進梨產業“接二連三”
“二圣梨”做大做強,科技是動力,品牌是助推。在兩大利器的加持下,今年“二圣梨”鮮果產值達5000萬余元,實現了農民增產增收的雙贏。但如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二圣鎮的回答是走梨產業的“接二連三”之路。
在加工上,二圣鎮以集體村為示范,引進了兩條生產線,將鮮果加工成梨膏,不僅豐富了梨產品,還提升了附加值。目前,二圣正謀劃新建一座梨子分級分選的冷鏈加工車間,實現梨子加工、冷鏈、儲藏、運輸全鏈條打造。
在三產上,二圣鎮打造了一座梨文化廣場,將“二圣梨”與巴南“巴巴虎”結合,增添“二圣梨”的文化味。同時,果園修建了彩色的采摘便道,并將梨子的相關知識,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的微景觀進行集中展示,通過展板、路牌等介紹“二圣梨”的相關知識。
如今,在梨產業的帶動下,二圣鎮已形成“四季有花賞,四季有果嘗”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今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7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億元。
劉欽 彭晨曦 石黎琳
一見·這件事,總書記為何說“具有歷史意義”
王志剛教授:近期豬價為何接連上漲,未來還能漲多久
近2500億元!國內三大航為何在當下達成史上最大訂單?
三大千億產業為何青睞湖北荊門
為何山東成暴雨中心 北方雨季是否開啟?
媒體報道 | 丹東草莓為何紅遍全國
建筑工人變少變老 年輕人為何不愛去工地
趙準勝:農村學校為何應實施“在地化”教育 加力推進穩糧保供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