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 2022-10-20 04:54
悠悠萬事,民生為先,人民至上。“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重大任務之一。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征程上,浙江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正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共同富裕的光芒照亮每個角落。今天,人民論壇網帶您走進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沙畈村,欣賞一幅“安居、樂業、共富”的民生藍圖。
30年前,他們為支持浙江省金華市建設沙畈水庫,離開故土,遷移到婺城區蔣堂鎮。
30年來,他們不等不靠,顧全大局、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擔當圖強,實現了從移居到安居、從安居到樂業、從樂業到共富,譜寫了一曲移民新村奔共富的奮斗曲。
從婺城新城區出發,往西南十幾公里,蔣堂鎮沙畈村就到了。走進村里,一排排整齊高大的樓房,一處處精致的美麗庭院,一幅幅生動應景的墻繪,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金色的陽光灑在庭院,折射出沙畈村的幸福色彩,彰顯著新時代美麗鄉村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從移居到安居
“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坐在自家別墅大廳里,村民鄭文朝回憶起移民前的歲月。
蔣堂鎮沙畈村由從婺城南山整體移民搬遷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和年坑5個村組成。1992年,因修建沙畈水庫的需要,沙畈村從山區一帶搬遷至蔣堂鎮,至今已有30年。
水庫移民這么多年,變化太大了。鄭文朝于1980年從部隊復員回到沙畈村,當時被安排在公社負責公路的日常保潔維護。“當時的公路,還沒有現在我們村口的路寬,還是柏油路。”鄭文朝說,1992年,村民們開始搬家的時候,怕下山后沒有柴火燒,整車整車地把柴火也搬到山下來,比運的行李還多。再說居住的環境,以前是露天廁所,蒼蠅蚊子滿天飛;現在家家住高樓,有衛生間,門口弄得像花園,這樣的環境真是一個地、一個天呀。我現在和老伴也退休了,有工資領,兩個兒女也已成家立業,有了穩定的工作,能有這樣的生活,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我們也要教育子孫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學會感恩。
下山移民后,如何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成為當時沙畈村兩委的頭等大事。在安置政策支持下,村兩委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大膽探索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路子,利用新址區位優勢及在山區經營林木特長,發揮聰明才智,發展木材加工產業,建設美好家園。
2003年,金華市木材市場由于城市發展需要,整體搬遷至開化村磚瓦廠舊址,毗鄰沙畈村。村兩委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主動對接市木材市場和開化村木材市場,不斷壯大集聚效應,沙畈村木材行業名氣愈發響亮。村民們描繪出了一幅“建水庫山青水綠惠及金華人民,居新地人杰地靈共奔小康生活”的新藍圖。
從安居到樂業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多年來,村里始終堅持“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的理念,木材加工產業停業后,村兩委“雙管齊下”寫好“后半篇文章”。一方面,引導無技術特長的村民到集中木材加工場所繼續工作,推薦有專長的村民到鎮內企業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帶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以山地流轉租金、公房租金為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來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鋸板加工和村容村貌整治之后,雖然鋸板產業沒了,但山里人勤勞的本性卻“沒丟”,沙畈村人很快又走出了一條來料加工的路子。
“以前家門口天天得掃地,現在環境好了,門口干凈了,生活舒適多了。”村民董秋仙說,沒有移民之前,一家人住的是矮平房,小時候,四個姐妹擠在一起睡。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再給老三老四穿,一件衣服四姐妹要輪流穿一遍。現在,四姐妹都成家了,兒女都參加工作了。她和老公辦了個來料加工點,多的時候有60多人工作,平時也有40多個村民長期在這里做加工,最高的月工資能拿到8000多元。“我自己在致富的同時,能夠帶領村民一起致富,我很開心。”董秋仙說。目前,全村已帶動周邊村上千人從事來料加工業務。
從樂業到共富
幸福生活從何而來?回顧沙畈村的發展歷程,沙畈村黨總支書記虞錦明認為,是集體經濟的崛起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村富不算富,集體富才是真的富。在蔣堂鎮沙畈村四村聯建綜合服務中心,只見園區一幢3層標準廠房內,一家生產鋁制零件的企業機器轟鳴,員工們在生產線上有序忙碌著。據悉,去年6月,該項目一期綜合樓竣工,并作為標準廠房出租給企業,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
“實現強村富民,項目帶動是關鍵。”沙畈村黨總支書記虞錦明說,村兩委一方面利用地處蔣堂集鎮的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商貿服務業,吸引了一百多家餐飲、商鋪、超市等入駐;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移民發展項目。去年,沙畈村成功申報浙江省水庫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項目和水庫移民數字化社會治理平臺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推進四村聯建綜合服務中心就是實施“強村帶弱村”共富模式的項目之一。村里還爭取省市相關部門的支持,升級改造了省級居家養老中心,村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生福祉不斷提高。
今年7月,沙畈村為村里老人分發了170多只智能手環,構建“暖心智慧康養”養老平臺,為農村高齡留守老人做好“托底式”健康安全保障。村民古月明84歲的老母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眩暈癥等多種毛病,戴上智能手環后,他能隨時掌握母親的血壓、心跳等情況,萬一出現緊急情況,智能手環還有一鍵報警的功能,指揮中心可以第一時間接到信息并通知監護人和家庭醫生。
“下一步,村里還將開發養老托底服務,構建全方位的智慧養老平臺。”在虞錦明心中,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和美富裕”的共富藍圖已在沙畈村徐徐展開。(作者:孫武斌)
福建省寧化縣:走好鄉村振興路 邁上富裕快車道
【共同締造】宜城:村民點"民生菜單" 農業農村局送"良種"上門
二十大第二場集體采訪|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創新推進共同富裕
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
[浙江]舟山市聚力系統攻堅全域提升漁農村人居環境
[浙江]平湖市創新打造“1+8+N”共富體統籌推進強村富民
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揚帆遠航——中共二十大報告引發...
【德平鎮“噸半糧”創建】第三期:臨邑縣德平鎮紅糧滿倉“噸半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