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惟一“中國茶藝藝術之鄉”等稱號,是巖茶的故鄉。武夷巖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漢代,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巖茶制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巖茶(大紅袍)獨有的“巖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獨特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制作技藝造就的,其傳統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是“復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陽”、“雙炒雙揉”、“低溫久烘”等環節。
武夷山為紅茶、烏龍茶的發源地,與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賽、茶藝等風俗雅俗共賞,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而盛于現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安溪所產茶品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故此得名“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精湛的制作技藝在我國茶類制作技藝中別具一格。安溪茶農綜合借鑒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作原理,結合當地實際,發明出一套半發酵的獨特制茶工藝,并以此制作出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烏龍茶。
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由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組成。采摘前先要確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標準,然后再熟練運用技術進行采摘。初制工藝包括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十道工序。精制工藝包括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六道工序。制茶時,要根據季節、氣候和葉的鮮嫩程度等各種情況靈活處理。制作安溪鐵觀音,先要以曬青、涼青、搖青等方法控制和調節茶青,使之發生一系列物理、生物變化,形成“綠葉紅鑲邊”和獨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溫殺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進行揉捻和反復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帶有天然蘭花香和特殊韻味的高雅茶品。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是安溪茶農長期生產經驗和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處于閩浙交界地區,其獨特的海拔、地勢、土壤和氣候環境,具有適宜白茶生產的自然條件。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唐陸羽《茶經》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專家認為即福鼎太姥山。明代田藝蘅《煮泉水品》認為:“茶者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生曬茶淪于甌中,則旗槍對鮮葉采摘標準與制茶工藝,被認為是白茶制作的雛形。
現代白茶工藝盛于清代福鼎,清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成尤以鴻雪洞為最。”說明福鼎白茶的出現歷史相當久遠。據記載,1857年,福鼎點頭柏柳的陳煥、張嚇欽移植家中繁殖,清代光緒元年(1875)由周開陳再移植、傳播到黃崗,制造白茶的歷史由福鼎開始。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頭肥壯,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適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豐富的活性酶和多酚類物質。其初制原理和工藝規程主要為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藝流程:鮮葉—萎凋—堆積—干燥—揀剔。精制工藝流程:毛茶—揀剔(手揀)—正茶—勻堆—烘焙—裝箱。受氣溫影響,白茶制作技藝分為正常氣候初制和不正常氣候初制。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藝白茶等品類。
福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茉莉花生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種植史。作為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也已有近千年歷史。宋朝許多史料都記載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賞的過程。清朝咸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作為皇家貢茶,開始進行大規模商品性生產。
茉莉花茶的原材料取自精制的綠茶茶坯和福州盛產的優質茉莉花,經過茶坯處理、鮮花養護、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熱、收堆、起花、烘焙、冷卻、轉窨或提花、勻堆、裝箱等10多道傳統工藝程序精制而成。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是用特種工藝造型茶或經過精制后的綠茶茶坯與茉莉鮮花窨制花茶的傳統工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過程主要是鮮花吐香和茶坯吸香的過程。茉莉鮮花的吐香是生物化學變化,成熟的茉莉花在酶、溫度、水份、氧氣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質,隨著生理變化,花的開放,而不斷的吐出香氣來。茶坯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隨著吸香同時也吸收大量水份,由于水的滲透作用,產生了化學吸附,在濕熱作用下,發生了復雜的化學變化,茶湯從綠逐漸變黃亮,滋味由淡澀轉為濃醇,形成特有的花茶的香、色、味。茉莉花茶含有大量芳香油、香葉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種化合物,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最佳天然保健飲。
坦洋工夫茶屬全發酵茶,因發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擴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在坦洋工夫茶發展的鼎盛時期,坦洋村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并設洋行,雇工三千余人,年產茶五萬多件,產值一百多萬銀圓。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881~1936),坦洋工夫茶每年出口上萬擔,遠銷荷蘭、英國、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皇室貴族所青睞。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與國酒茅臺酒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
坦洋工夫茶制茶過程分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個步驟,先使新鮮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適度氧化,再做成有條索的紅毛茶,保持芽葉完整,紅色紅湯;然后,再經過篩分、切斷、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工序,分成各個級別的商品茶。坦洋工夫茶嚴格拼配取料,以確保“色艷香濃,鮮純清甘”的品質;其外形條索圓緊勻直,色澤烏黑油潤,葉底色佳耐泡,湯色紅艷明亮呈金黃色,有桂花的濃郁芬香,滋味鮮濃、醇厚、甜和,既適于清飲,又宜于“調飲”,調和糖和牛奶。坦洋工夫紅茶也被當地茶農稱為“烏龍”、“烏茶”,具有怡神益腦、養顏美容、降血壓、減血糖、暖胃促消化等保健作用。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境內群山環抱,森林資源豐富,山間云霧繚繞,農業生態環境優美。“漳平水仙茶”原產于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溪口村大會自然村,有一百多年歷史。其傳統制作技藝是中國烏龍茶類中較為高超、精湛、獨特的緊壓制茶技藝。漳平茶農吸取了武夷巖茶和閩南水仙茶制茶原理,并根據漳平水仙茶的實際,創造出一套漳平水仙茶的獨特制茶技藝。它依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據考,元代伊始,漳平的先民就有了種茶的農事活動。史料記載,20世紀初,寧洋縣(雙洋鎮)大會村劉永發和鄭玉光兩個茶農,在考察了閩北的茶葉種植加工后,從建州水吉引進了水仙茶苗在大會村牛林坑山坡上進行栽培,其制法與閩北水仙相仿。但因閩北水仙茶外形條索疏松,攜帶不便,且易于吸濕變質,因此,在最初流程中于揉捻之后增加一道“捏團”的工序,即將揉捻葉捏成小圓團,用紙包固定焙干成型。然而捏團形狀大小不一,不便銷售,故發明出用山上沒有異味的木質制作成一定規格的四方模具,把揉捻好的水仙茶壓制成四方茶餅(又名“紙包茶”),然后用蓋好印章的白紙包裝定型,烘干。其年產量五千多公斤,暢銷于閩西各地及廈門、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漳平水仙茶種植先傳到南洋鎮,后又擴展到赤水、新橋、吾祠、靈地、溪南、象湖、永福等鄉鎮,至今水仙茶種植面積已有四點五萬畝。近十幾年來,在漳平市歷屆政府的全力推動和專業茶葉科技人員的指導幫助下,制茶家族傳人精心挖掘、整理、研究漳平水仙茶傳統制茶技藝,對傳統技藝進行優化整合,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規范技藝流程和技術標準。漳平水仙茶產品多年來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金獎,并取得了多個國家級品牌。極大地推動了漳平市茶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