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日報 2023-02-12 11:21:35
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圍繞“兩軸-兩個圈層”城市布局,加快建設精明緊湊城市。現就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稿)》中市交通運輸局涉及的“兩軸-兩個圈層”城市布局建設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海洋大道節點效果圖。海洋大道節點方案:海洋大道節點現狀為K型異型路口,根據交通量發展,本節點方案為設置南海大道直行跨線橋,地面層考慮按十字交叉路口進行交通組織,南海大道北段與智城五路形成南北向縱向通道,海洋大道與南海大道南段形成東西向橫向通道。工程建安費約1.3億元。 堅持交通先行。聚焦“兩軸”,加快推進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及沿線風貌整治提升,謀劃廣東濱海旅游公路茂名段二期。 聚焦“兩個圈層”,以高鐵新城為樞紐,逐步完善第一圈層內“一環八縱十橫”、第一第二圈層間“一環八射”交通網絡,規劃建設高鐵新城連接高州城區、化州城區各2條市政道路,啟動海絲大道(原旦林大道)、潘州大道二期、東環大道二期等項目前期工作。 聚焦暢達城區,加快推進復興大道東延線、甲子大道、東粵路、文才路、站前大道南段建設,打通大園三路、人民南五六路等“斷頭路”,啟動高涼北路、官山六路、大園六路建設,完善城區骨干路網。 寬敞的站前大道。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丘立賀?攝 ①有利于我市構建空、鐵、港、城快速聯系的交通通道,形成協同作戰、合力發展的新局面 從“兩軸-兩個圈層”的現狀區域路網布局看,目前“兩軸-兩個圈層”的路網數量偏低,東西向交通聯系較弱,南北向道路為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承載大量過境交通。 圈層內主要通過茂名大道、茂化快線、國道G228相連第二圈層,通行速度慢,擁堵問題嚴重,路網通達性不足,各組團間以及高州、化州交通通達性較差,制約各組團協同發展。切實加快“兩軸-兩個圈層”交通路網規劃建設,有利于建立城市外圍快速通道,分離過境交通。 同時,進一步梳理圈層內交通網絡,利用交通路網規劃布局,可實現“第一圈層”的組團間空間縫合,構建市域一體化協作、市區融合發展新模式,“第二圈層”構建空鐵港城協作發展模式,促進茂名四大平臺以及高州、化州協同發展。 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市中心城區首位度,支撐極化發展策略 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以高鐵新城為核心構建‘兩個圈層’大茂名城市格局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構建以高鐵新城為核心的“導流”交通體系,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通道,縮短區域內的通勤時間,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及輻射帶動能力,支撐極化發展策略,帶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我市經濟在粵西大區域中的地位。 ③有利于為我市產業發展聚資源,為產業集聚搭平臺 目前我市已形成“兩軸雙中心四組團”發展格局,北中南東四組團距離較遠,協作不夠,各自獨立發展。如高鐵新城、高新區、茂南石化工業園、茂名西城大學城、茂南產業轉移工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電城工業園、吉達產業園、博賀新港產業園等產業園像散落在我市的珍珠,未能形成一個整體。打造引領“產業集聚”的“圈層”交通體系,可為我市產業發展聚資源,為產業集聚搭平臺,進一步助推我市產業高質量發展。 ④有利于助推我市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的新樣板 我市鄉村人口眾多,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優勢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糧食、花生、蔬菜以及畜禽、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前例,是全國最大的荔枝、龍眼、香蕉、三華李、羅非魚生產基地。雖然我市是農業大市,但城鄉融合不夠,農村發展潛力尚未完全釋放,迫切需要構建“城帶鄉、鄉促城”的城鄉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助推我市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的新樣板。 ①第一圈層內“一環八縱十橫”交通路網 構建“海絲大道-包茂高速分界連接線-復興大道-西城大道-市民大道-西部快線-海洋大道-濱海公路”第一圈層外側快速交通環狀路網。 環市西路-西部快線(一縱)、紅旗路-茂水路(二縱)、中德大道-工業大道南(三縱)、茂名大道(四縱)、東環大道(五縱)、潘州大道(六縱)、包茂大道(七縱)、電白迎賓大道(八縱)。 復興大道(一橫)、油城路-茂東快線及其東延線(二橫)、茂化快線-站北路(三橫)、茂南大道及其東延線(四橫)、南環大道(五橫)、解放大道(六橫)、中山大道(七橫)、市民大道(八橫)、G228國道改線(九橫)、G228國道(十橫)。 ②第一二圈層間“一環八射”交通路網 構建“海絲大道-包茂高速分界連接線-復興大道-西城大道-市民大道-西部快線-濱海公路”第一圈層外側快速交通環狀路網。








權威訪談 | 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吳衛華:踔...
聚焦高質量發展?報告解讀 2023年的民生答卷該如何書寫……
我國以“三提升”“兩促進”舉措大力推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
權威解讀 | “擁江向海”發展,茂名如何建設“精明緊湊”城市?
權威解讀 | “兩軸-兩個圈層”是什么,怎么干…
如何更好發揮茂名特色和優勢,推進高質量發展?聽委員說 →
垛田街道召開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推進會
備足農資保春耕!漳平助力農業生產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