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發布 2023-05-23 15:51:00
圍屋之都 山水龍城
龍南今年將舉辦第32屆世客會
今天,『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專欄
帶您品讀《太平古橋》的故事
太平古橋
張賢忠
在江西省龍南市離城區60多公里的南端,有一個風情濃郁、民淳俗樸的客家大村鎮---楊村鎮,因毗鄰廣東省連平縣,被稱為“贛粵邊際第一鎮”。龍南古時有八堡,楊村古稱“太平堡”,是客家第一大堡。歷史上,這里一直是社會比較動蕩的地方,民間有“冇功夫不敢上太平、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的說法。土匪出沒,盜賊橫行,械斗不斷,造就了當地村民蠻悍、硬直的性格。

從城區出發,開車往廣東方向沿105國道經省級風景名勝區----南武當山景區,穿行十多華里的橫九公路后豁然開朗。便進入青山環抱的楊村盆地,盆地中央是密集的村莊。太平江如一位阿娜多姿的少女輕輕的從深邃的九連山飄出,掠過繁華的楊村圩鎮后進入嵐嶺嶂和水口嶺合聚的廟下水口,靜臥著一座歷經二百多年風雨的石拱廊橋——太平橋。

奇葩太平橋 陳俊誠 攝
神奇的建橋歷史
“水口嶺隔嵐嶺嶂,太平橋跨太平江。”太平橋位于楊村鎮車田村塘尾村小組的太平江上,太平江為南北流向,路東是“水口嶺”,路西是楊村鎮最高峰“北嶂山”, 太平橋正好置于兩山夾峙的水口之間。
太平橋有古今兩座,古橋即上橋,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在現橋的上游百余米處,如今僅存蝕空斑駁的橋址。下橋就是現在的太平橋,主體橋身完好。古橋的始建與王陽明“平三浰”有關,史料記載: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邊境有支農民起義隊伍,以池大鬢、池大升為首領,駐營于距楊村約四十華里的浰頭(今廣東省和平縣浰源鄉)。在其影響下,太平堡境內也有小股農民起義事發,在龍南各處迂回活動。

彩蝶翩翩舞 鄭樹強 攝
后來兩支部隊合并,擴大到五千余人,常夾攻信豐、安遠、龍南等縣,力擊封建統治,威震朝廷官吏。官軍進剿多次,終難撲滅。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為平息“匪患”,朝廷任命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陽明為南贛巡撫,王陽明恩威并重,調遣兵力,坐鎮龍南等地指揮進剿,于次年正月,連破上中下三浰,太平境內賴振祿、徐永富等部同被剿滅,剿匪大獲全勝。為紀念“剿匪勝利”,王陽明將流經楊村盆地的楊村河主流改為“太平江”,繼而在太平江水口處建太平橋。“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這是太平古橋的由來。據當地村民介紹,清乾隆年間,一次山洪暴發,沖垮了古橋。

長袖善舞 賴衛國 攝
上橋沖毀后,兩岸鄉民深感不便,當地人一直謀劃重建太平橋以昭示后人。對于太平橋為什么要遷往下游重建,村民都說:“緣于‘水中神牛’。原來,在古橋下游十余米處的江中,有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臥伏的牛嫲,傳說它能隨著洪水漲落而浮沉,夜間還會到連平縣的上坪尋食,鄉民視為神牛。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可惜江邊一瘦牛,迄今不知幾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動,細雨霏霏作漢流。縱多嫩草難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過往君者牽不起,天地為欄夜不收。”經人賦詩,神牛更神奇了。
后來廣東一位風水先生路過車田,聽了神牛的事后挪揄道:“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竅的鄉民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話,便幾經醞釀,在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以族正賴懋杰為督理,廣為集資,興師動眾,加緊施工,在石水牛下游200余米處,重建了太平橋。據說,為使石牛溫馴下來,又精鑿細雕了一只石牛牯為這只石牛嫲配對,至今,這只牛牯仍放置在楊村鎮車田村老圍門口。

太平橋的黃昏 劉青松 攝
傳說歸傳說,其實,楊村圩鎮是一較平緩的山谷盆地,人口密集,群山環繞,一到雨季,山間洪水全部匯入太平江,太平江蜿蜒楊村盆地流經水口后,是狹長的一段深谷水道 ,匯聚的洪水難以分泄 ,地勢低洼、緊鄰水口的車田、坪上等幾百戶人家每年都飽受洪澇災害,損毀嚴重。于是,村民把洪災歸罪于石牛,以為是水中石牛阻擋了洪水。建橋時,當地村民主要基于排洪的需要和風水的應用,并且請人多次勘察選址,風水學說認為水口建橋,橋是一把鑰匙,能鎖住當地的人才和財富不外流,而宛如飛虹的兩孔橋拱也完全可以滿足分洪的需要。
精湛的建橋技藝
重建的太平橋為三墩三孔六拱重疊組合的石廊橋,橋廊一體,集亭、臺、樓、閣于一身,造型優美,古樸莊重。橋體分磚木、磚石上下兩層,全長34.43米,面寬3.99米,橋面以上部分通高8.39米,橋面以下至水面約7米,水下部分約1.5米,通身高約18米。橋面以下兩孔三墩,為磚石結構,用工精細,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為漿,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兩邊橋墩上方靠岸處各有護橋墩,將上流的江水引入兩孔之中。中心橋墩迎水面凸出5米是上翹的尖狀脊頭,形似船頭,中軸向上斜伸,尖端高翹,水流往兩孔順流而下。高高昂起的脊首宛如客家人開啟的大船迎風破浪,逆水行舟,很有氣勢。

星空下的太平橋 曾劉秋 攝
上層橋拱為磚木結構,覆蓋小青瓦,青磚砌成。地面為龜背狀,有條石路。嘆為觀止的是橋中央建有一座精美的客家府第式四通廊屋,廊屋為磚木結構,長12.2米,兩側的承重山墻開設一對旱拱,拱長8.4米,高8米,屋頂四周封火山墻三階錯落,飛檐翹角,昂首天穹。廊屋中央環形天花板上原雕刻著精美圖案,廊亭兩邊輔以一尺見高的磚石護欄,資以行人覽勝和憩息,橋廊一體的建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樸實感情。橋身前后是典型的客家牌樓,門罩簡潔大方,門拱跨2米,高3.1米,墻厚1米,過道兩邊斑駁的磚墻見證了廊橋的百年風雨,門坊內賴懋杰手書“太平橋”三字,行楷字體,剛勁有力。廊橋飛架南北,橫跨一江兩岸,橋的上層旱拱落于下層兩拱頂之上,橋面上的拱圈帶水中的小拱圈,拱上加拱。遠眺太平橋,橋身就像一個橫寫的“一”字,而三拱疊加連成一個“品”字,真可謂“一品當朝”,勢若長虹,蔚為壯觀。

壯美的千古廊橋
太平橋建筑設計科學合理,橋墩和廊屋架構均符合現代力學原理,受力均勻,為我們研究橋梁建造方式和橋梁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橋廊結合的設計又別具一格,似廊似橋,似亭似橋,是橋梁與房屋的珠聯璧合之作。太平橋不僅方便了兩岸行人過往,還能為鄉人避暑乘涼、遮風擋雨,是一座“風雨廊橋”,美觀又實用。整體結構嚴謹,特別富有客家民居建筑韻味,在整個贛南乃至客家地區都堪稱一絕,體現了客家先輩精湛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是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

太平橋的建成,給過往行人留下了方便,也為楊村增添了一處勝景,它以其動聽的傳說,壯美的雄姿聞名遐邇。吸引了不少港、澳、臺及外國游客考察和瞻仰。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龍南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為全國百大新發現,被《世界橋梁大觀》收錄,2013年破格獲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
來源:龍南市文化館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龍南人,你家還有這小物件嗎?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在龍南,鴨子得這么吃!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龍南栗園圍,名稱原來是這樣來的!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龍南人腌菜,都用這一口大陶缸!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酸芋荷下燒酒,龍南人,你好這口嗎?
升級改造創4A!龍南又一景區將全新亮相!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帶您重拾龍南記憶
【當好東道主 辦好世客會】你知道嗎?王陽明在龍南首創了它!